FOREXBNB獲悉,近日,豐田雷克薩斯國產的消息一經公佈,便迅速吸引了眾多關注。雷克薩斯此前一直秉持堅決不在中國生產的態度,而如今卻做出了國產的重大決策,這一轉變背後蘊含著諸多深層次的原因。崔東樹認為,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迅猛發展和強大實力,已完全顛覆了雷克薩斯以往不選擇國產的考量邏輯,這無疑是中國汽車產業值得引以為傲的成就。
與此同時,本田與日產合併受阻的消息也在近期傳出。去年 12 月,崔東樹發表了一篇名為《我不看好日產和本田的合併 —— 需要加大中國本土化研發和產品創新》的文章,該文章中分析了不看好二者合作的觀點,指出日產和本田應當更加重視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以及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優勢,加快推進電動化轉型的步伐。他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豐田似乎更能敏銳地察覺到中國電動車產業鏈所帶來的巨大優勢和發展機遇,通過借助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力量,豐田有望達成延續雷克薩斯在全球市場輝煌的戰略目標,這一舉措被認為極具前瞻性和戰略性。
1、 中國新能源車產業鏈超級強大
中國發展新能源車的戰略決策英明。雖然美國退出世界氣候組織,發展化石燃料,但世界汽車電動化的技術趨勢不可改變。國內新能源車產業鏈的優勢明顯。在傳統燃油汽車領域,中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而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起步較早,通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在電池技術、整車製造、充電設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優勢。這有助於中國汽車產業實現換道超車,提昇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競爭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汽車品牌。
中國新能源車的世界競爭力超強。2021年全年的歐洲新能源市場受疫情影響,新能源增長較弱。2022年仍受到疫情影響,歐洲2022年較2021年份額下降較大,2023年歐洲份额小幅下降,2024年1-11月下降仍明顯。近期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增速強於世界平均增長速度,2020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較大反轉。2021年中國全年保持52%的較強水平;2022年的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超過63%;2023年的中國占世界份額64%;2024年1-11月的繼續保持69.6%的份額,其中10-11月的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達到76%。
2、 豐田雷克薩斯國產的必然選擇
雷克薩斯電動化需要從混動向純電動加速升級。全球各國對汽車尾氣排放的限制越來越嚴格,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明確的燃油車禁售時間表。加速向純電動升級,有助於雷克薩斯更好地滿足全球各地的環保政策要求,同時跟上世界智能化的發展。目前日本本土的新能源產業鏈打造難度巨大。由於電動車產業鏈涉及電池、電機、電控、智能網聯等多個領域,需要眾多企業之間密切協同合作。日本企業在傳統汽車產業模式下,各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相對固定,在向電動車產業鏈轉型過程中,需要重塑產業協同關係,而電動化的產業規模小,日本國內電動車產業鏈很難有國際競爭力。中國產業鏈助力雷克薩斯的世界豪華車地位。雷克薩斯上海工廠定位為 “大中華區 + 出口基地”,未來或承擔雷克薩斯全球50% 的電動車產能。借助中國產業鏈的優勢,雷克薩斯可以將在中國製造的高品質電動車出口到全球其他市場,尤其是在日韓、東南亞、中東等地開拓新市場,擴大其全球市場覆蓋範圍,提升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3、 本田與日產的困境與戰略選擇失誤
世界前10位的頭部車企除了中國車企,目前均處於市場下滑中。豐田下滑幅度是最小的,世界車企的中國車企地位不斷提升,這是中國新能源發展帶來的巨大的市場重塑。本田與日產的合併談判不順。本田市值約為日產的五倍,本田希望將日產作為子公司納入其體系,以掌握日產的管理權,推進業務重組,提高決策效率,但日產認為此舉違背了最初組建平等公司結構的設想,希望在新公司中保持平等地位,雙方在管理層架構和決策權分配上難以達成一致。文化和技術線路差異明顯。日產注重技術創新和全球化佈局,致力於打造前瞻性產品;本田以工程技術和產品質量見長,強調對汽車製造工藝的精益求精。雙方在企業文化和管理風格上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技術線路完全不同,一個是比亞迪插混技術的開拓者,一個是理想增城線路的開拓者,可惜都缺乏技術創新,產品不爭氣。
4、合資企業應該加大中的本土投入
國際車企需要珍惜中國的市場地位與產業鏈。本田品牌和日產品牌在中國有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保有用戶。中國擁有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製造到整車組裝的完整汽車產業鏈,產業集群眾多,可實現世界領先的零部件配套供應,快速應用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當年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前瞻性地看到合資車企發展的問題,強調要實現合資品牌的本土化研發和建立合資自主品牌。因此本田和日產均需要加大中國本土化研發投入和實現依託中國產業鏈優勢的產品創新,實現賦能日產和本田的全球化發展。中國自主車企的強大和走向世界是不可阻擋的。合資車企在中國失去競爭力,必然也將失去世界車市份額。日產和本田如果把核心精力和技術研發放到最具競爭和創新的中國市場,必將獲得更為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