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的價格成長就像座活火山,一旦爆發,增幅不只是百分之幾,而是幾倍。”

在2020年7月的一場研討會上,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如此形容黃金上漲的歷史趨勢。李迅雷還表示,“目前,這座活火山已經進入活躍期,會噴發一下再停停,停了之後馬上又會噴發。”

四年後,李迅雷的上述觀點被投資者一再提及並追悔莫及。

國內金價在年內已創下40次新高,在2023年已經上漲17%的基礎上,今年一度漲幅超32%,站上636.75元/克的高位,周大福等零售品牌金價更是一度達到826元/克,令人咂舌。

這樣的漲勢在歷史上都極為罕見。創紀錄的金價飆升,正在重塑黃金消費和投資的格局。

黃金大變局:賣不動的金項鍊,搶不夠的金條 - 圖片1

“不買了,留著錢吃大餐”

11月中旬,作者在北京海淀區某商場看到,雖然商場中顧客熙熙攘攘,但二樓的黃金珠寶區域卻門可羅雀,店員們基本上都在百無聊賴刷手機中等待顧客上門。

這天,周大福掛牌金價為785元/克,相較兩週前的826元/克已經急跌40元。店員無奈地對作者表示,金價還是太高了,顧客的購買意願很低。

社群網路上,不少消費者驚呼,前兩年買的金飾還在500多元/克左右,怎麼一轉眼都漲到800多了。

金價暴漲也讓消費者悲喜交加。“好消息是,以前買的金飾現在都漲了不少;壞消息是,以後都買不起了。”

“不買了,留著錢吃大餐。”有消費者吐槽道。

在消費者總預算維持穩定的情況下,隨著金價飆升,能購買的金飾總量大幅下滑。

深圳水貝市場是全國最大的黃金珠寶交易集散地。多次造訪水貝市場的李靖(化名)告訴作者,近日她在水貝走訪時最大的感受就是輕量化。以往金手鐲普遍需要20克-30克,如今不少店家推出了10克左右的手鐲。

“很多不到1克的串珠,2-3克的項鍊,還有3-4克的手鍊,感覺戴上都不敢使勁兒,怕給弄斷了。”李靖介紹,“為了能讓我買得起金飾,商家也是煞費苦心。”

根據中國黃金報和世界黃金協會的聯合調查,2024年,更多的從業者選擇降低門市的黃金庫存。面對高金價,業界也選擇增加小克重產品。低於10克的產品,從2023年的37%大幅提升到2024年的55%以上。

消費者買金飾的熱情驟冷,金店不願加大備貨,這讓上游的水貝黃金加工廠們備受煎熬。

水貝人笑稱,自己是黃金的搬運工。加工廠主要賺取加工金飾每克幾元至十幾元的加工費。如今加工量大降,工廠不復存在忙碌。

李靖告訴作者,和去年相比,目前水貝市場的顧客少了許多,不少櫃檯顯得空空蕩蕩。去年不少商家為應對洶湧的購金熱潮,基本上從不休息輪班倒,如今都有了雙休。工廠裡的員工也少了。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研究負責人賈舒暢提到,在近期調查中也發現,儘管金飾消費的總價值沒有降,但是總噸數減少了,黃金上游工廠的開工節奏也放緩。

今年6月,周大福深圳工廠被傳停工並遷往廣東順德廠區,官方稱是調整資源配置提升營運效率,但在業界看來,這與金價高企導致金飾銷售下滑有直接關係。

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2024年三季《全球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2024年三季,中國市場金飾需求為103噸,儘管環比有所反彈,但在金價和經濟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金飾消費較去年同期下降34%,是2010年以來需求最疲軟的三季度。2024年前三季,中國市場金飾需求年減23%降至373噸。全球金飾消費總量較去年同期下降12%至459噸。

周大福、老鳳祥等金店也面臨挑戰。周大福財報顯示,三季(7月-9月)內地直營店及加盟店的同店銷售額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24.3%和20.3%,內地營業額較去年同期下降19.4%。老鳳祥三季報顯示,其前三季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28%,淨利潤年減14.2%;而第三季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1.89%,淨利潤年減65.25%。

老鳳祥在三季報業績會上解釋,“2024 年初至 9 月 30 日, 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收盤價漲幅約 23%,每克金價上漲約 111 元。金價短期內的急速上漲對終端消費有較大的影響。”

老鳳祥稱,隨著零售終端的動銷放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加盟商、經銷商在訂貨會期間購買公司產品的積極性。金價短期內的急速上漲、不斷突破歷史高位,對終端消費造成影響,同時也對消費習慣和消費場景造成一定改變。

前兩年金店瘋狂開店的勢頭也放緩,轉向整合、清退低效門市。尤其是以周大福為例,其2023年內地新開1863家門市,門市數超過7500家,而今年前三季度,其已關閉533家門市。

黃金大變局:賣不動的金項鍊,搶不夠的金條 - 圖片2

地緣風險推動金價創新高

當大多數人都以為黃金已經太高了的時候,金價還在不斷突破人們的認知。

自9月以來,金價從9月初的570元/克左右再度上攻,在10月末以635元/克收盤,當天最高一度衝到655元/克。

金價的波動程度也較以往更為劇烈。到11月14日,金價以591元/克收盤,較兩週前每克價格下跌超50元。如果有顧客在10月末買了一款20克左右的手鐲,兩週後就等於虧了近千元。但這次大跌之後,金價再次恢復強勁反彈,隨後又快速回落。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研究負責人賈舒暢介紹,今年以來對金價貢獻最多的因素是地緣政治風險,二是全球利率下降,三是美元走弱,四是趨勢動能提高,也就是黃金ETF流入,COMEX(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部位的增多,這些都是黃金漲的更快的原因。

儘管全球金飾消費都被高金價拖累,但世界黃金協會統計顯示,2024年三季,包含場外交易和其他來源的全球黃金總需求達到1313噸,年比依然上漲5%。

黃金的投資需求成長最為明顯,三季全球黃金投資需求達364噸,年成長達132%。其中,黃金ETF在2024年第三季淨流入95噸,總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710億美元,是主要推手。這是自2022年一季以來首次出現淨流入的季度,去年同期則大幅淨流出139噸。

過去一直在賣出黃金的歐美投資者又回來了。賈舒暢指出,北美和歐洲的黃金ETF購買方以機構為主。這種轉變主要在於聯準會開始降息,同時機構投資人預期全球央行利率下行,這樣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在降低。另外,地緣政治風險同樣也是驅動黃金ETF流入的重要原因。

對於這種轉變,世界黃金協會資深市場分析師Louise Street也表示,投資和場外交易活動的增加促進了全球黃金需求,並推高了金價表現。投資者的“錯失恐懼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成為推動黃金需求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受到未來降息前景的影響,同時也考慮到在美國政治局勢不明朗和中東衝突升級的背景下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重要作用,投資者展現追漲的熱情。

在中國市場,儘管第三季金條和金幣投資需求年減,但仍高於五年季度均值。基於上半年需求的異常強勁,前三季的黃金零售投資需求仍創下2013年以來的新高。

央行購金曾是過去兩年黃金需求的重要支撐,以2023年為例,全球央行增持黃金1037噸,佔全球總需求的21%。

中國央行連續18個月(自2022年11月至2024年4月)增持黃金表現特別搶眼,而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央行自今年5月之後到10月末已连续六個月暂停增持黄金。第三季,全球央行購金活動放緩,總需求為186噸,年減49%。前三季央行購金總量達694噸,與2022年持平。

央行們也被高金價嚇到了?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CEO王立新指出,央行配置黃金往往是中長期、策略性佈局,有自己的購金節奏,此外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產金國,相較於其他國家的顧慮沒那麼大。而從全球來看,央行儲備資產中美元比例下降、多元化的趨勢是持續的。

“不要用炒股的思路去炒黃金”

在美國大選落定和美元走強下,黃金一度大幅下跌,但隨後又快速反彈。

對於近日黃金反轉走低,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在11月末評論指出,黃金自年初至今上漲了近30%,在近日連續大漲後,資金傾向於獲利了結;另外,川普提名貝森特擔任財政部長,貝森特在縮減美國財政預算等議題上以強硬立場聞名,市場對12月聯準會降息的預期持續下滑。

黃金波動性加大在意料之中。但瑞銀認為,金價上行的可能性較大,有望在2025年繼續創下新高,到2025年底,金價將達到2900美元/盎司。主要支撐因素包括:2024年央行或買入約900噸黃金,實質利率走低、美元強勢減弱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上升等。

既然機構持續看漲黃金,黃金在過去兩年中又帶給投資者遠超其他類別資產的收益,投資者可以“梭哈”(指“押上全部籌碼”的投資)黃金嗎?

雖然李迅雷在2016年就表態看好黃金,並持續鼓勵華人家庭加大黃金配置比重。但李迅雷也強調,黃金在組合中更多是作為防禦性資產的角色,在資產組合中的配置不要超過20%。

瑞銀表示,黃金仍然是對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財政政策擔憂的有效工具。建議投資人可以考慮在平衡型組合中配置約5%的黃金作為多元化工具。

王立新強調,不建議一般投資者以投機的心理去搏黃金短期的波動。儘管可透過低買高賣黃金獲得收益,但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複雜,購買黃金最主要目的是降低資產風險,而非追求短期回報。希望投資人能意識到黃金在長期帶來的資產配置和風險分散的價值。在高金價下更應當關注購買黃金的管道真偽。

賈舒暢介紹,研究分析顯示,在傳統的60/40投資組合(60%股票+40%債券)中加入10%的黃金組合後,其組合投資表現長期跑贏不含黃金的組合,且含10%的黃金組合回檔也小於不含黃金組合。黄金长期的稳定回报和风险分散功能有望为投資組合带来裨益,與傳統的股債組合相比,加入黄金后的投資組合回报与风险均有改善。

越來越多的資管機構也開始重視黃金降低波動性、平衡風險和效益的作用,將黃金納入資產組合,從最初的FOF產品(主要投資於基金的基金)到銀行理財、券商理財,相應的“黃金+”產品已超过190只,並且仍在快速擴容。投资者有望通过此类產品感受到黃金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

“不要用炒股的思路去炒黃金。”王立新表示。

本文作者:蕭望,文章來源:棱鏡,原文標題:《黃金大變局:賣不動的金項鍊,搶不夠的金條 | 棱鏡》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使用者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