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歐洲對恢復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呼聲日益高漲。
美東時間週一,根據路透社的報道,特朗普政府動搖了二戰後與歐洲盟友的傳統關係,並將能源作爲貿易談判的籌碼,這使得歐洲企業開始擔心,過度依賴美國能源可能成爲新的戰略弱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化工企業的高管公開呼籲重啓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歐盟多家大型企業的高管也提出恢復包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在內的俄羅斯國有企業的供應,部分地方政府和民意也開始轉變態度。
德國特別依賴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來支持其龐大的製造業,尤其是能源密集型的化工產業,缺乏俄氣導致能源價格上漲,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例如,魯納化工園區是德國最大的化工園區之一,彙集了陶氏化學、殼牌等全球知名企業。多位高管和化工園區負責人公開表示,他們希望俄羅斯天然氣能夠儘快迴歸。
位於魯納化工園區的中型石化企業Leuna-Harze的總經理表示,我們需要俄羅斯天然氣,我們需要廉價能源,無論它來自何方。我們需要北溪二號,否則能源成本將無法降低。
園區運營公司InfraLeuna的總經理進一步指出,德國化工行業已經連續五個季度裁員,這是德國幾十年來從未發生過的情況。我們正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能再等待了。重新開放俄羅斯輸氣管道,將比任何現有的補貼計劃更有效地降低能源價格,許多同行私下都認同這一必要性。
此外,民意也在悄然變化。Forsa民調數據顯示,德國東部(例如北溪登陸地所在的地區)有近一半的人支持恢復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在德國全國範圍內,今年2月的聯邦大選中,近三分之一的德國人投票支持“親俄能源立場”的政黨。
地方政府的態度也在逐漸緩和,德國東部勃蘭登堡州經濟部長Daniel Keller表示,工業界迫切希望聯邦政府提供穩定、低價的能源。他提到,在俄烏和平之後,我們可以想象恢復進口或運輸俄羅斯石油。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儘管歐盟在2022年提出了目標,承諾在2027年前終止俄羅斯天然氣進口,但至今已經兩次推遲發佈落實計劃的具體方案。
目前,歐洲的能源選擇非常有限,包括與卡塔爾的LNG談判陷入僵局,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雖然在加速,但遠未達到保障能源安全的水平。在現實和風險的雙重壓力下,歐洲能源戰略可能正在經歷一場逆轉式的反思。
歐洲越來越擔心,在能源上被美國控制也不是不可能。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研究員Tatiana Mitrova指出,當前的關稅戰使歐盟更加警惕對美國天然氣的依賴:
“美國LNG越來越難以被視爲中立商品,在某個時刻,它可能會變成一種地緣政治工具。”
全球風險管理公司的首席分析師Rasmussen也認爲,如果貿易衝突升級,美國限制LNG出口的風險雖然小,但確實存在。
路透社引用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盟高級外交官的類似擔憂,沒有人能排除美國在必要時將LNG作爲施壓槓桿的可能性。
荷蘭國際集團大宗商品策略主管Patterson指出,如果美國國內因AI行業和工業用氣需求激增,導致本土氣價飆升,美國可能會選擇減少對所有海外市場的出口。
俄烏衝突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因未履行天然氣供應合同,遭到多家歐盟能源企業提起國際仲裁。法院已判決德國電力公司Uniper獲得140億歐元的賠償,奧地利石油天然氣公司OMV獲得2.3億歐元的賠償,而德國電力巨頭RWE索賠20億歐元,法國Engie及其他许多公司尚未公开索賠金额,但也已啓動仲裁程序。
法國Engie的執行副總裁Holleaux表示,俄氣若想恢復與歐洲的合同關係,必須先支付仲裁賠償金:
“你Gazprom想回到歐洲?可以。但先把欠我們的賠償金付清了,否則不要談新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