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FOREXBNB的报道,民生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在科技股领域,由于产业发展阶段和市场参与者的差异,AI驱动的市场趋势开始出现分化。具体来说,对于传统大型企业(例如阿里巴巴、电信运营商等),AI业务的重新评估可能会提升其整体估值;而对于新兴企业,在业绩实现之前,由于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价格波动可能会更大,一旦进入业绩实现阶段,可能会因为参与者的转变或业绩不达预期而面临估值下调的风险。
民生证券的主要观点包括:
一、科技股的“陀螺”行情。
在本周(20250217-20250221)内,中国科技股持续上涨,这主要得益于新催化剂的不断出现。从定价特点来看,近期中国科技股显示出定价周期短但涨幅大的特点。从阶段性来看,未来科技股的走势可能更加依赖于新催化剂的持续出现,借鉴去年四季度的经验,市场对科技股新催化剂的反应可能会逐渐减弱。从交易热度和波动率来看,当前市场表现出极端分化:市场热度上升,行业交易集中度达到2010年以来的最高点,科创/创业板呈现出波动率上升的上涨趋势,历史上看这种趋势的持续性较差。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近期的市场走势主要由个人投资者(如两融、龙虎榜等)主导,其定价已经达到相对极端的阶段,而主动偏股基金、北上资金以及ETF等投资者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当前市场可能将逐步进入高波动阶段。
对于科技股内部而言,由于产业发展阶段和市场参与者的差异,AI驱动的市场趋势开始出现分化:一方面,对于传统大型企业(例如阿里巴巴、电信运营商等),AI业务的重新评估可能会提升其整体估值;另一方面,对于新兴企业,在业绩实现之前,由于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价格波动可能会更大,一旦进入业绩实现阶段,可能会因为参与者的转变或业绩不达预期而面临估值下调的风险。
二、借鉴美国经验:国内科技巨头增加资本开支有望带动更广泛领域的投资回暖。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巨头加大对AI领域的投资,实际上可能是对过去紧缩性投资的“告别”:结束了过去几年的低投资状态,开启了新的投资周期。借鉴美国的经验,自2010年以来,美国科技巨头资本开支增速的大幅回升对经济总量层面的投资增速回升具有指导意义,从细分领域来看,美国七大巨头的资本开支增速回升对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信息业、运输仓储业等领域的投资增速具有明显的领先意义。也就是说,美国科技巨头资本开支的大幅回升,其影响通常不仅限于其行业本身,而且往往能够扩散到其他行业,并带来整体社会投资的回暖。
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科技巨头对AI领域资本开支的大幅增加对社会的影响也可能不仅限于AI领域本身,投资端抵抗缩表的力量已经出现,最终这可能会反映在总量层面的回升上。
三、市场化巨头企业的另一种转变:让渡利润,改善分配。
近期,国内企业如京东、美团等开始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民生证券认为,这实际上是国内企业逐步开始让渡利润以提高劳动力回报,从而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信号,特别是提高了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过去的经验通常认为提高劳动力回报需要依赖资本回报的上升,但借鉴美国1930年代的经验,向劳动力的分配并不一定以ROE和增长为前提,其背后的因素在于政府福利支出的提高,而今年以来国补力度和范围的加大,实际上也正是政府在逐步支撑企业不至于盈利持续下行的具体政策体现。更广泛的群体增收与保障政策的推出,有利于挖掘更大的消费潜力。
然而,以农村居民为代表的低收入群体,在提升消费支出时,对消费品和服务的“升级”并非一蹴而就,这种“消费升级”可能很难反映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业绩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板块没有机会,而是需要找到一些与以往投资者“审美”不同的消费:这些消费上市公司不以“提价”和销售毛利率作为盈利的核心来源,而是依靠“薄利多销”和周转率的提升来实现业绩增长。
四、喧嚣之外,关注内生修复的新动能。
当前AI市场趋势正在走向极致,但在宏观场景上并非没有新的选择。我们市场化企业的收缩性经营开始出现两大分化:第一类是转变为加大投资,走向新的产业发展;第二类是改善分配,资本向劳动力让渡利润最终促进消费。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动能正在孕育:一方面,借鉴美国经验,中国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开支可能扩散到更广泛的领域,从而带来总量上的增长;另一方面,过去通过市场化“垄断”的巨头也无法“躺平”,开始优化资本与劳动力分配关系,最终改善总需求。
民生证券推荐:第一,未来在国内基本面逐步向好带来预期改善的背景下,国内顺周期相关的消费(品牌服饰、食品、饮品、白电、旅游等)+中游制造(工程机械、特材、化学制品、锂电等)+有色(铜、铝);第二,在实物资产逻辑下,名义利率将跑输通胀,全球定价、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将继续重估,黄金+原油,其中,借鉴历史经验,当前黄金股的启动可能依赖于黄金涨幅趋缓后金价中枢上移的确认;第三,低估值+红利,同时兼具中国宏观风险下降的:银行、保险。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不及预期;房地产政策超预期;海外经济大幅下行;测算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