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11月金融數據。《金融時報》記者梳理數據要點如下:
1. M2增速基本穩定。2024年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11.96兆元,年成長7.1%。2023年是疫情平穩轉段的第一年,M2增速明顯加快,導致基數較高。從剔除基數影響的兩年平均增速來看,2023年總金額2024年11月末M2平均成長8.6%,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
2. 社會融資規模合理成長。1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05.60兆元,年成長7.8%,同經濟成長與物價水準預期目標基本匹配;1-1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9.40兆元。
3. 貸款規模合理成長。11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54.68萬元,年成長7.7%。1-11月,各項貸款增加17.10兆元。
4. 信貸資源較多流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與弱點。11月末,製造業長期貸款餘額13.87兆元,年成長12.8%;“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為4.25兆元,年成長13.2%;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為32.21兆元,年成長14.3%。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根據央行最新披露數據,1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年增7.8%,廣義貨幣供給量(M2)年成長7.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年成長7.7%。“整體來看,金融數據整體平穩,維持較強的實體經濟支持力道。”業內專家表示。
那麼,如何看待11月金融數據呢?《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專家。
地方化債力道加大等因素影響金融總量數據數據顯示,11月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年增7.7%,較上月下滑。“雖然地方化債力道加大、短期地方政府可能加速置換債務等因素影響信用存量,金融數據整體保持平穩。”業內專家分析。
“近期中央出台化債組合拳,新增6兆元地方政府再融資專款債額度,並從2024年、起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案債券安排8000億元,用於置換隱性債務。據了解,財政部已將新增地方債務限額下達各地,部分省份已經啟動發行工作。”有業內專家告訴《金融時報》記者,目前全國地方政府再融資專款債券發行合計金額已基本達到全年計畫發行額度。
根據市場機構調查,融資平臺等主體拿到專案債資金後,大部分會在10-20天左右歸還債務,其中絕大部分為貸款,以免債券和貸款“兩頭付息”,估計11月全國約完成近2500億元地方債務置換,12月還將有更大規模的債務置換。
“地方化債有助於優化銀行資產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業內專家表示,對於地方政府,債務壓力緩釋後,更有利於“輕裝上陣”,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對於紓解債務鏈條、暢通經濟循環、防範化解風險等都是好事,具有多重正向效應。
對於銀行機構,貸款的減少轉為政府公債的增加,對銀行資產的影響整體中性。有機構人士解釋,債務置換雖然可能減少銀行利息收入,但地方專款債券的風險權重(20%)低於貸款(75%-100%),債務置換後將降低銀行的信用風險和資本消耗。
另外,亦有業內人士提出,不良資產處分等因素也影響了當月金融數據。根據市場機構測算,11月全國金融機構改革化險處分不良資產規模近5000億元。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揭露的資料顯示,三季度以来挂牌转让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及项目数均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貸款核減會導致當月各項貸款餘額存量減少。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不良貸款核銷只是銀行帳務處理,不直接影響實體經濟的營業活動。11月也有部分不良貸款是透過打包轉讓出售,實現不良資產整體出表,此部分不計入社會融資規模,對社會融資規模成長會有一定影響,但同樣不影響實體經濟的融資關係。
“從長遠看,不良貸款處置有助於金融機構化解存量風險隱患,為後續穩健經營奠定良好基礎,也會促進區域金融穩定,改善地方金融生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有業內專家解釋。
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底色更足 信貸結構持續優化總量之外,信貸結構特性也得到頗多市場專家關注。
“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信貸結構也隨之增減調整。傳統領域信貸需求整體收縮,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新動能加速形成,雖然短期內難以補足信貸成長的缺口,但也在加快補上。”有機構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一組數據有力地顯示了信貸結構的最佳化。根據《金融時報》記者從央行了解的數據,信貸資源較多流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與弱點。11月末,製造業長期貸款餘額13.87兆元,年成長12.8%;“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為4.25兆元,年成長13.2%;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為32.21兆元,年成長14.3%。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為了更好做好五篇大文章,支持實體經濟,目前商業銀行都在想辦法挖掘潛在信貸需求。”有業內專家解釋。
例如,圍繞科技金融,多地積極“出招”。其中,安徽以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瞄準科創企業“信貸風險與收益不匹配”的核心問題,創新推出“共同成長計劃”服務模式,透過“貸款合約+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承諾函”的方式,為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助力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
“這是一種為解決新創科技型企業融資難和科創信貸收益風險不匹配的主要矛盾而創造的新型信貸模式,有效解決了銀行不敢貸、不願貸問題,轉變了銀行傳統信貸業務模式,賦能科創企業快速發展。為打消銀行無法有效辨識企業風險的顧慮。”業內人士介紹,“共同成長計劃”建立了動態優化的名單發布機制,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會同科技、經濟和資訊化等行業主管部門建立“共同成長計劃培育主体库”,並向商業銀行推播,建立企業退庫制度,為銀行在企業選擇過程中提供有力保障。
個人房貸穩回升 一攬子增量政策逐步落地顯效另外,本次數據裡值得關注的是,住戶貸款成長近期已上升,主要是個人房貸穩回升。
“隨著穩定房地產市場的一攬子增量政策逐步落實,個人房貸提前還款現像明顯減少。”《金融時報》記者從央行了解到,今年10月個人房貸發放量超過4000億元,提前還款金額減少,提前還款額佔個人房屋貸款餘額的比重明顯低於一攬子增量政策出台前的8月。房地產市場也呈現正面變化,市場交易邊際改善,11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較去年同期成長近一年半以來首次轉正,12月以來成交依舊相對活躍,與金融數據改善相互印證,體現出房地產市場和居民信心的進一步恢復。
據業內預計,未來有效信貸需求將逐步釋放。“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密集出台與有效實施,社會預期和市場信心正逐漸回升,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釋放正面訊號,經濟回升向好的有利因素不斷累積增多,市場專家普遍預期,市場有效融資需求將進一步改善,金融資源將更多流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將更有力有效。”有業內專家表示。
本文作者:馬梅若,來源:金融時報,原文標題:《央行公佈最新數據!》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使用者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