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鵬“陸地航母”爆火出圈,其陸體部分搭載的電子後視鏡(camera-monitor system,簡稱CMS)也受到市場關注,電子後視鏡賽道再次熱鬧起來。

財聯社記者梳理資料發現,A股已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涉足電子後視鏡相關產品業務。國家智慧財產局資訊顯示,賽力斯(601127.SH)旗下多家公司正申請CMS相關的專利,宇瞳光學(300790.SZ)近來也表示公司已在CMS領域佈局,並有產品供應。

但多位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電子後視鏡取代傳統光學後視鏡的趨勢仍不明朗,目前電子後視鏡的滲透率或低於1%。目前電子後視鏡處境仍較尷尬,一方面,消費者“看不慣”電子後視鏡;另一方面,電子後視鏡价格高昂,让不少消費者望而却步。

同時,作為新概念,電子後視鏡是否代表汽車智慧化發展的新趨勢?業內對此意見分歧較大。有業者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電子後視鏡距離爆發期只差一個爆款車型。”但也有受訪人士認為,從智慧駕駛發展趨勢來看,電子後視鏡只是過渡技術,而非終極技術,無法成為智慧駕駛的“靈魂”安全件。

千億市場空間,國內廠商積極佈局

後視鏡被稱為司機的“第三眼”。據悉,CMS是一種基於攝影機和顯示器的產品組合,可為駕駛員提供更清晰、更廣闊的車外後視野,增強駕駛者對車輛周圍及側後方的視覺感知。

市場研究機構168report測算,2022年國內汽車後視鏡市場規模為204億元,電子後視鏡的價值大約是傳統後視鏡的15倍,依照預期滲透率30%計算,國內電子後視鏡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左右。

2023年7月1日,新國標GB 15084-2022《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及安裝要求》(下稱“新國標“)正式實施,其中新增了對攝影機-監視器系統(CMS)的技術要求,這標誌著電子後視鏡迎來量產元年。

IHS Markit調查報告則預計,電子後視鏡產量從2024年起會急速上升,預計2026年中國市場將達100萬套,2031年全球市場配套達500萬套,市場成長潛力大。

龐大的市場“蛋糕”吸引國內汽車供應鏈廠商展開佈局。公開資料顯示,豪恩汽電(301488.SZ)、華陽集團(002906.SZ)、歐菲光(002456.SZ)、均普智能(688306.SH)、偉時電子(605218.SH)、宸展光電(003019.SZ)、奧聯電子(300585.SZ)等多家企業已在CMS領域提前佈局。

其中,華陽集團相關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為享界S9配套的電子後視鏡產品已開始量產,同時,公司也在跟其他車企接觸,合作客戶包括造車新勢力、自主品牌及合資品牌車企。ST數源(000909.SZ)對財聯社記者稱,公司電子後視鏡產品已投入小批量應用。

均普智能則在投資關係平台上表示,電子後視鏡是公司無人駕駛方面主要開拓的細分領域之一,該公司已與全球商用車後視鏡巨頭梅克朗達成外後視鏡攝影機組裝及偵測產線合作。

但多家廠商同時也對財聯社記者坦承,公司電子後視鏡產品推進情況不錯,但業務規模均不大,利潤貢獻較小。通達電氣(603390.SH)先前在投資人關係互動平台上則表示,電子後視鏡目前在後裝市場沒有產生任何收益。

價格居高不下,銷售“勸退”購車者

近期,財聯社記者參加了2024 China Mobility Show(全國性多元化國際車展矩陣)杭州車展、EAS2024杭州車展、ASC杭州車展嘉年华等数场活动。遺憾的是,現場眾多汽車品牌雲集,卻不曾看到一輛搭載CMS的展車。記者也走訪了杭州各大汽車4S店,發現搭載CMS的車型少之又少,很多汽車銷售甚至“懶得”介紹。

“沒什麼技術含量”、“不符合駕駛習慣”、“吸引眼球的噱頭”……這是財聯社記者在杭州車展上聽到的現場車企銷售人員對於電子後視鏡的評價,比亞迪、小鵬、蔚來、問界、小米等品牌的銷售人員紛紛“勸退”以購車者身分諮詢電子後視鏡的記者。

實際上,電子後視鏡上市後一直備受爭議。相較於新勢力宣傳的“新能源車帶來的尖端技術”,不少人認為電子後視鏡是雞肋功能,跟駕訓班教的常識完全反著來。還有受訪者擔心,如果電子後視鏡系統故障,汽車將變成“瞎子”,這比傳統後視鏡故障更令人害怕。

在車展現場,小鵬的銷售人員對記者直言,“這是二、三線車企搞的噱頭,主流車款都沒採用。若後期自行更換電子後視鏡,除了考慮適配,可能會影響保固。” 享界的相關人士則告訴記者,“目前選配電子後視鏡的使用者佔比不到20%,大多數人還是習慣傳統光學後視鏡。”

杭州奧體印象城蔚來中心相關人士也表示,目前主要是中價位(30萬元左右)車型採用電子後視鏡,40萬元以上的車型很少配備。

從各方回饋來看,目前CMS一個比較突出的痛點就是成本偏高。財聯社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品牌車選裝CMS的價格從5000元到1.6萬元不等。

“傳統後視鏡的成本就幾百塊,二者的價格相差比較大。目前各方的成本都比較高,特別是現在車企都很卷,車價又在往下殺的狀態下。”華陽集團相關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電子後視鏡核心的主機、外置攝像頭、車內顯示器三大部件,性能要求都比較高,這導致它的單車價值量比較高。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公司電子後視鏡產品出廠價大概3000多一套,但目前電子後視鏡作為選配產品,主機廠也要向廠商支付額外的設計費用。“我們希望電子後視鏡的結構件可以進一步融合,然後降低其價值量。”

滲透率不足1%,未來可期還是曇花一現?

目前國內汽車產業搭載CMS的車型並不多,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搭載CMS的量產車型包括路特斯Eletre、北汽新魔術方塊(燃油)、阿維塔12和07、享界S9、靈悉L、騰勢Z9GT DM及上汽大通大家7 EV八款車型。

馬斯克力推的電子後視鏡“糊”了?成本高、需求低 業界:無法長期炒作 - 圖片1

“預計當前電子後視鏡的市場滲透率在1%以下。“沃達福數位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接受財聯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外電子後視鏡市場滲透率比國內高,主要原因還是法規的驅動。目前國內的商業環境,新國標也不是強制性法規,加上成本高,導致需求較低。”樂觀估計,至少要三年才有望迎來大規模成長。”

而華陽集團相關人士則表示,電子後視鏡滲透率低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跟消費者的駕駛習慣有關,另一方面電子後視鏡的單車價值量較高,導致整車廠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在其看來,CMS滲透率進一步提升,亟需一款爆款車型去引導。

某行業研究人士則認為,受限於相機畫素、螢幕解析度等因素,白天電子後視鏡的清晰度不如光學後視鏡,可能要經歷多次產品迭代後,電子後視鏡才會迎來爆發期。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CEO馬斯克2022年就在推特上稱,“後視鏡令續航里程減少約5%。”去年,馬斯克又在X平台上聲稱要讓後視鏡“下車”,“未來不會有後視鏡了。”事實上,特斯拉早在2019年的Cybertruck發表會上就曾表示,該車型將採用電子後視鏡。但迄今為止,特斯拉旗下車型配备的仍是传统后视镜。

“雖然CMS目前滲透率比較低,但它能夠解決行駛過程中的一些痛點,是智能化的一個體現,我們覺得它的未來成長空間很大。當時的HOD(Hands Off Detection,即離手檢測技術)也是這樣,汽車智慧化新產品都是類似的發展途徑。公司現在比較熱門的主力產品,當初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上述華陽集團相關人士如是說。

在張翔看來,由於駕駛難度問題,商用車對電子後視鏡需求較強,但商用車可能更傾向採用360°全景環視系統。長遠來看,電子後視鏡只是臨時產品,等乘用車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以後,它可能會被其他的感測器取代。

北汽藍谷(600733.SH)相關人士也對記者表示,電子後視鏡是一個過渡性的產品,因為它還是依賴人,而自動駕駛是為了把人解放出來。“對於未來的智慧駕駛來說,CMS只是一個小配件,不會是靈魂的東西,因此無法作為一個長期的概念去炒作。”

本文轉載自“財聯社”,作者:汪斌;FOREXBNB編輯:嚴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