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與IO雙抗日漸成熟,眾多出海交易點燃賽道熱情

TCE:自免適應症開啟新天花板,多項出海交易證明技術價值

TCE類藥物向自免適應症突破,技術特點可望為患者帶來更多獲益。T細胞銜接器(T cell engager, TCE)是一種能同時結合特定抗原和T細胞CD3抗原的雙特異性抗體,可招募T細胞特异性杀伤疾病細胞,先前該技術在一些血液瘤中展現出良好的臨床效果。CD3透過借助T細胞来进行杀伤靶細胞,並非傳統TAA。CD3類藥物多以多抗形式存在,主要以CD3搭配TAA的形式來進行設計。TAA端的設計目的在於幫助抗體靶向腫瘤組織,而CD3端能標靶T細胞,透過借助T細胞释放的杀伤物质(穿孔素/顆粒酶等)来进行細胞杀伤功能。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

TCE技術是實現B細胞耗竭療法的良好技術手段,可治療B細胞相關自免疾病。細胞耗竭療法(BCDT)即利用抗體藥物標靶結合B細胞表面抗原(如CD20、CD19),透過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或補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介導B細胞裂解,或者透過標靶B細胞存活所需的細胞因子,如B細胞活化因子( BAFF)誘導B細胞凋亡,以實現B細胞耗竭,從而治療類似系統性紅斑狼瘡、IgA腎臟病、乾燥症、多發性硬化症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TCE平台海內外公司整體處於同一起跑線。儘管在血液瘤進度上有所落後,但在大部分實體瘤以及自免適應症中,國內外公司整體處於同一起跑線。國內公司在TCE平台上有所佈局,看好後續新標靶新適應症的陸續揭露以及更多產品的海外出海機會。

TCE技術近兩年已有多款藥物實現出海,主要因真實世界研究展現良好數據。今年以來,多個TCE類多抗藥物憑藉自免適應症的潛力成功實現出海並達成高額交易,主要因TCE類技術已在真實世界研究中展現初步優異療效。如CD3/BCMA雙抗在5名自免適應症中展現良好的B細胞清除以及抗體降低效果:在一項研究中,5名自免疾病患者在接受Teclistamab治療後,不僅漿細胞得到清除,同時CD19+陽性B細胞也得到清除,凸顯CD3/BCMA在自免適應症上的潛力。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隨著TCE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且目前大部分TCE類藥物均處在臨床早期階段,未來將有望出現更多TCE藥物實現出海。標靶選擇中,除CD19、CD20和BCMA外,CD138和GPRC5D等靶點也有望嶄露頭角。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3

二代IO類雙抗:康方生物AK112率先實現突破,點燃賽道熱情在先前的WCLC大會上,康方生物公佈AK112頭對頭K藥的三期臨床試驗數據:在ITT人群中,依沃西組和帕博利珠單抗組的mPFS分別為11.14個月和5.82個月,PFS HR=0.51(P<0.00001),依沃西治療組疾病進展/死亡風險降低達49%。作為二代IO的領導藥物之一,康方生物的AK112可在給藥後同時發揮PD-1端和VEGF端的靶向作用,起到協同作用效果,透過PD-1的腫瘤端定向作用來實現更多的藥物分佈,從而有望在提高療效的同時降低副作用。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4

核藥:RLT療法開啟賽道新篇章,长期发展值得关注核藥,又名放射性藥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種、用於醫學診斷和治療的一類特殊藥物。放射性藥物可以是放射性核種無機化合物,如201TlCl等;也可以是由放射性核種和非放射性被標記物質兩部分組成。核藥产业链可以分为三部分:上游——以反應器等方式生產放射性同位素;中游——由放射性藥物研發、生產及流通企業來生產放射性藥物;下游——在醫療機構根據具體診斷方案來為患者進行診斷或治療。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5

首個前列腺癌標靶配體核藥Pluvicto已成重磅藥物,峰值銷售額可望超30億美元。作為首個治療PSMA陽性前列腺癌的標靶配體核藥,Pluvicto於2022年3月經美國FDA批准上市。產品上市後實現快速放量,在2022年總金額2023年實現2.71億美元和9.80億美元的销售额,成長十分迅速。隨著治療性核藥的地位逐漸提升,2030年治療性核藥可望佔據60%的核藥市場份額。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6

標靶逐步多樣化,賽道未來可期。隨著標靶核配體療法的研發逐步深入,目前該賽道的藥物的標靶已經從較多佈局的PSMA、SSTR逐步擴展至MSLN和EGFR等靶點,涵蓋的腫瘤也從前淚腺癌等少數癌症拓寬至大腸直腸癌、肺癌及婦科腫瘤等。隨著後續早期產品的臨床持續推進,標靶核配體藥物未來發展可期,看好該領域未來發展。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7

核藥賽道熱度興起,國內眾多企業佈局標靶RLT療法。隨著Pluvicto以及Lutathera的成功,國內公司先後佈局標靶RLT療法,展現賽道熱度的興起。隨著配体技术的持续突破,目前標靶RLT療法已经在部分肿瘤适应症上展现出色疗效,我們看好標靶RLT藥物整體賽道後續發展,主要有三點原因。1:標靶RLT賽道已誕生重磅藥物。2:標靶RLT藥物可佈局多個靶點,涵蓋多個腫瘤。傳統的治療性核子藥物主要針對甲狀腺癌等幾個癌症,但標靶RLT療法涵盖PSMA、CA、EGFR、HER2等靶點,隨著产品的临床持续推进,未來在多個腫瘤上的療效可期。3:新核素值得期待。目前標靶RLT藥物主要集中於镥-177,而α射線類核素如錒-225等具備潛在更佳療效、更好安全性的特點,未來臨床中效果值得期待。

AI+裝置:醫學影像、IVD、機器人領域中AI應用持續深化

AI+影像設備:從篩檢到診斷到治療,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AI影像應用聚焦疾病篩檢與診斷,同時正逐步向治療領域延伸。近年來,AI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應用發展迅速,目前主要集中於疾病的篩檢與診斷,主要體現在提高醫學影像的工作效率(如提高掃描效率)、影像重建、報告分析與解讀等方面,同時智能治療選擇、治療計劃、術中導航和治療術後評估等治療領域潛力巨大。從適應症來看,AI在醫學影像診斷的應用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腹部疾病、胸部疾病等領域。在放射治療領域,放療前,AI科技可以規範靶區的勾畫,自動化分割影像,提高多模態影像融合的準確性,更準確地確定腫瘤的位置和邊界;正式放療過程中,放射治療設備採用影像引導技術,對腫瘤及正常器官進行監控,根據器官位置的變化調整治療位置,使照射野緊緊追隨靶區。

截至2024年6月,國內已有92款AI醫學影像輔助診斷軟體獲批NMPA三類醫療器材註冊證,涵蓋超音波、CT、MR、DR等影像設備,涉及肺部、眼底、心臟和腦血管、骨科、產科和兒童發育評估等產品,其中心臟和腦血管疾病筛查产品数量最多,而肝部、乳房等部位產品仍稀缺。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8

傳統醫療設備企業透過佈局AI鞏固競爭優勢,創新AI影像企業嶄露頭角。

AI醫療影像市場的參與者主要分為三類:1)醫療設備企業:國內外醫療影像設備龍頭,憑藉自身的數據、技術和資本等優勢,透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改造醫療設備並引領全球AI醫學影像技術創新升級趨勢。2)網路企業:国内外網路企業积极布局AI醫療,具備資金和演算法優勢。3)提供獨立的AI輔助軟體和系統的創新企業:比如美國的Viz.ai和Subtle Medical探索推出Viz SDH、SubtlePET產品,用於腦中風監測及機器影像品質的提升,以色列Aidoc Medical公司研發的BriefCase、HealthCCSng均獲FDA上市批准,用於大血管閉塞和心臟成像。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9

以GE為例:AI和數位化佈局是頭部醫療設備企業重點佈局的方向。醫學影像設備產業已從單一的疾病診斷和治療需求逐漸向精準醫療、病患管理、工作流程優化等多元化的需求發展,因此數位化和AI應用逐漸成為頭部影像設備廠商的重點佈局方向。以GE医疗為例,公司2018年推出Edison數位醫療智慧平台,基於該平台陸續推出了許多智慧化產品和解決方案;2023年,GE醫療收購了醫療AI領軍企業Caption Health,後者是全球首個AI輔助診斷軟體取得FDA批准上市的企業。此次收購不僅豐富了公司超音波產品管線,也加速了公司在AI醫療領域的佈局。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0

AI+IVD:AI在檢驗領域應用前景廣闊,有望協助檢驗科的效率大幅提升

AI的應用可貫穿檢驗全流程,助力檢驗科降本增效。人工智慧在檢驗醫學領域的應用方向包括在樣本處理環節、形態學檢驗、檢驗結果審核及檢驗報告解讀等各方面。國內三級醫院人力成本高,而樣本的採集、歸類,血尿便等細胞形態學分析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基層醫院存在檢驗人才培育落後,檢驗技術人才缺口大等問題。AI賦能醫學檢驗能有效提升檢驗科人員的效率。另外AI的影像辨識特性和機器學習潛力在形態學分析中優勢明顯,能彌補人類視覺捕捉不全及易於疲勞的缺點,減少肉眼遺漏的微小病變,並減少人為主觀差異所引起的漏診,提高檢測的準確性。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1

AI在病理領域應用發展迅速,各企業紛紛推出AI病理輔助診斷產品。病理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黃金標準,但目前病理診斷自動化程度較低,AI病理可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對數位化的病理切片進行診斷,有效彌補人工診斷率低、醫生不足等問題。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2

上游的病理設備和試劑生產企業、第三方實驗室以及網路企業紛紛佈局AI病理診斷領域。2023年3月,玖壹叁陸零醫學獲得我國病理AI領域首張三類醫療器材證,國內病理AI業界迎來里程碑突破,標誌著AI在子宮頸細胞學領域的應用進入實質落地階段。2023年7月,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CMDE)發布了《病理影像人工智慧分析軟體效能評估審查要點》、《病理影像人工智慧分析軟體臨床評估審查要點》兩份病理AI軟體審核要點文件,進一步推動市場規範化發展,明確病理AI輔助診斷軟體應以三類醫療器材管理。未來想要在病理AI輔助診斷領域打開更大的市場,三類證成為進入門檻。目前迪安診斷的子宮頸癌細胞病理處理軟體也正在進行三類證註冊中,預計近兩年將有更多的AI病理診斷產品獲批。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3

AI+機器人:AI为医疗機器人未来的发展应用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依照醫療機器人原理,大致分為主從式操作手術機器人、導航定位機器人。主從式操作手術機器人通常是醫生控制台與進入病人體內的機器人手術平台分離,兩者之間透過訊號傳導資料進行控制,完成特定的手術操作。導航定位機器人主要在手术中发挥导航与定位的功能,一般由機器人導引至精確的位置以完成關鍵且準確的手術操作。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4

目前醫療機器人的智慧化程度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發展潛力大。人工智慧在醫療機器人中應用的定義,主要指運用機器視覺、影像分析、導航、機器學習等手段,使醫療機器人實現自主診斷決策、遠距手術、完成部分手術甚至整個手術過程。類似自動駕駛分為L0-L5等6個等級,醫療機器人依其智慧化程度分為LoA 0至LoA 5(Level of Autonomy)。目前來看,大部分主從式操作手術機器人處於LoA 0級,部分導航定位手术机器人处于LoA 1級,例如史賽克的Mako機器人可以自行執行截骨操作。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5

AI可以讓手術機器人的操作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好,提高醫生操作效率。目前AI在醫療機器人中的應用方向,一方面主要透過影像識別,即時分析手術影像,以便辨識關鍵組織,例如血管、腫瘤組織等,可以預測出血風險,甚至指導手術器械進行準確的操作,幫助外科醫師做決策並做輔助。另一方面,AI可以透過深度學習,具備一定的手術規劃能力,在骨科關節置換手術中可以得到應用。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6

目前AI在手術機器人的應用還存在不少挑戰以及局限性。例如目前AI的應用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高品質的訓練資料還比較缺乏,醫學倫理對AI的考量還不完善,監管層對產品的進入經驗不充足,需要醫生適應新的手術流程,可能有網路安全的問題,加上手術機器人在全球目前的發展也相對比較早期,因此AI在手術機器人的應用,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7

直覺外科腔鏡手術機器人在AI的應用上已經開展了早期探索。腔鏡機器人中,直覺外科的達文西機器人在全球處於壟斷地位。早期的達文西機器人幾乎沒有智慧加持,機器人只是將外科醫生的手部動作,傳輸到機械手臂末端的操作器械。如果沒有外科醫生的輸入,達文西機器人無法自主操作。隨著達文西不停地迭代,人工智慧在達文西設備中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應用。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8

史賽克Mako骨科機器人跟人工智慧的結合較為豐富。Mako SmartRobotics將三個關鍵組件(基於3D CT的規劃、AccuStop觸覺技術和數據分析)組合到一個平台中,該平台可以為全膝關節置換、全髖關節置換和單髁膝關節置換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19

腦機介面: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國內外研究進展加速

腦機介面技術透過擷取大腦訊號控制設備。腦機介面擷取大腦訊號,再對其進行預處理、特徵提取、分類識別,然後產生執行訊號從而控制外部設備,最後用戶根據設備回饋資訊繼續操控調整設備。腦機介面的系統組成包括6部分:1)使用者大腦;2)腦訊號擷取,採集方式包括頭皮腦電(EEG)、皮質腦電(ECoG)、單一神經元記錄(Spikes)等;3)腦部訊號處理與解碼,根據神經訊號規律提取特徵,用模式辨識技術或機器學習演算法訓練分類模型;4)控制介面,把邏輯控制訊號轉換為語意控制訊號,並由語意控制訊號轉換為物理控制訊號;5)機器人等周邊,與腦機介面通訊或可控制的外部設備,如電腦系統或機器系統;6)神經回饋,以視覺、聽覺或觸覺等方式可視化地回饋給用戶,調整使用者的心理活動,從而調節使用者的腦訊號,最終提升腦機互動的效能。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0

根據大腦和外部設備間訊號傳導方向的不同,腦機介面系統分為輸出式腦機介面和輸入式腦機接口。輸出式腦機介面主要由大腦向外部設備輸出通訊或控制指令,並把結果透過視聽覺等回饋形式提供給使用者形成閉環以調節其腦活動訊號,從而提升腦機互動的效能。Neuralink 2024年1月公佈的實驗、清華大學與宣武醫院的硬脊膜外電極臨床研究、清華大學與天壇醫院的無線微創腦機介面臨床試驗都屬於輸出式腦機接口。

輸入式腦機介面由外部設備或機器繞過週邊神經或肌肉系統直接向大腦輸入電、磁、聲音和光等刺激或神經回饋,以調控中樞神經活動。包括深部腦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經顱磁刺(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經顱電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和經顱超音波刺激(transcranial ultrasound stimulation,TUS)等。神經專科臨床應用的DBS科技、翔宇醫療的智慧下肢回饋復健訓練系統、誠然的經顱磁導航系統和腦部磁刺激治療儀都屬於輸入式腦機接口。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1

依硬體接取方式的不同,腦機介面系統又可以分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侵入式腦機介面透過手術等方式將訊號擷取裝置直接植入患者大腦皮質,以獲得高強度、高品質的訊號,但此種方式經濟成本和安全風險均較高,極有可能引發免疫反應和腦膠質細胞結痂等發炎反應,從而導致訊號品質下降。Neuralink 2024年1月公佈的實驗、DBS技術屬於侵入式腦機介面研究。

半侵入式腦機介面以手術方式植入電極,但電極處於顱腔內硬膜外,半侵入式腦機介面相較於侵入式腦機接口,雖採集到的訊號較弱,但免疫反應和發炎反應發生率均較低,安全係數較高。清華大學與宣武醫院的硬脊膜外電極臨床研究,清華大學與天壇醫院的無線微創腦機介面臨床試驗都屬於半侵入式腦機介面研究。

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無需手術,是對人體創傷最小、擷取方法最簡單的腦電訊號擷取方式,將訊號擷取電極置於頭皮外部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但電極與神經元距離較遠,測得的訊號雜訊較大。非侵入式腦機介面主要用於診療復健領域,入耳式電子裝置及智慧義肢等均屬於此類。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2

腦機介面作為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國內外研究進展加速。1874年,英國物理學家Richard Caton首次研究腦電活動。1973年,美國電腦科學家Jacques J.Vidal首次提出腦機介面概念,標誌著腦機介面進入科學論證時期。目前,腦機介面研究已引發全球廣泛關注:今年1月,馬斯克表示第一位人類病患接受了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的植入物;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聯合清華大學團隊宣布,全球首例植入式硬腦膜外電極腦機介面輔助治療頸髓損傷引起的四肢截癱患者行為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2月,清華大學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設北京天壇醫院團隊,利用無線微創腦機介面技術,成功幫助高位截癱患者達成用腦電活動控制電腦遊標移動;8月,馬斯克透露Neuralink已成功為第二名人類病患植入腦機介面設備,專案進展順利,植入的設備運作良好。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3

腦機介面產業鏈上游主要涉及核心裝置,包括植入電極(腦虎科技等公司,下同)、植入晶片(Neuralink)、非植入晶片(芯動神州)、非植入電極(Biomed Products、科鬥);中游主要涉及工具軟體,包括腦電記錄分析/擴大機(Alpha Omega、博睿康),資料壓縮(麓聯科技);下游則是各類應用解決方案,覆蓋癲癇預測(諾爾醫療)、神經行銷和遊戲(Emotiv)、情緒和抑鬱識別(Brainify.AI)、腦部起搏器(美敦力、品馳)、麻醉檢測(易飛華通)等多個方案。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4

腦機介面市場規模成長快,預計2019-2027年複合增速達到13.5%。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MARC Groupe的數據,自2019年起,全球腦機介面市場規模逐年攀升,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33億美元的規模,年複合成長率約13.5%。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是研發重點方向,2020年市佔率佔腦機介面市場規模的86%。鑑於技術和倫理安全等問題,目前的研究重心更傾向於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廣泛應用於腦疾病的早期篩檢、診療及醫療保健。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主要應用於難治性腦部疾病的治療康復,佔比約為14%。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5

醫療和健康保健領域是當前腦機介面技術的主要應用場景。腦機介面技術在醫療健康、教育教學、遊戲娛樂、智慧空間、軍事、社會安全等多個領域展現其應用潛力,其中醫療健康領域是最早被應用並最接近商業化落地的細分領域。2020年腦機介面市場上,醫療領域應用佔比達62%,其他領域佔比38%。由於技術進步帶來的高精度、便利性、舒適性提高,生產革新導致產品價格下降,消費升級下個人化需求成長,教育娛樂等產業的創新需求,政策支持與公眾接受度提高等多面向因素利多,非醫療領域應用的前景廣闊。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6

腦機介面未來市場發展依賴技術、市場、政策三大驅動力。

1)技術驅動:過去十年間,中國在腦機介面領域的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數量持續成長,顯示出國內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活躍和進步。另外,透過產學研聯動,中國腦機介面技術在細分領域實現了技術和應用上的突破。

2)市場驅動:醫療是腦機介面最重要、最剛需的應用場景之一,慢性病盛行率與殘障人數連年增長,龐大社會需求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腦機介面技術興起源自於復健治療領域的迫切需求,在我國老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腦機介面應用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在健康和復健領域均發揮關鍵作用。2020年中國殘障人數已突破8500萬人,但獲得基本復健服務的殘障兒童及持證殘障人數僅有1077.7萬人,殘障復健服務市場亟待新科技覆蓋。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7

3)政策驅動:中國腦科學領域政策頻出。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類腦運算與腦機融合技術研發”納入規劃,即提出“中國腦計劃”。今年以來,以國家工信部、科技部等牽頭,頻頻推出鼓勵發展腦機介面技術、建立業界標準的政策。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8

基因定序:上游25年有望回暖,下游重點在於早篩及復發監測

25年基因定序上游可望重回成長軌道。2024年,海外基因定序上游企業績效表現波動,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1)全球宏觀環境變遷;2)投融資減少導致下游客戶需求減少;3)自身新產品發布帶來的價格基數變化。以全球基因定序設備龍頭企業Illumina為例,其24Q1-3設備收入3.42億美元,同比下滑36.3%,Q3单季度設備收入1.04億美元,同比-42%,季比-10%。但從另一個角度觀察,Illumina 24Q1-3耗材收入23.76億美元,年成長2%,Q3單季耗材收入7.41億美元,同比+7%。考慮其新產品發布帶來的價格基數變化,耗材收入年比仍有成長顯示下游定序活動維持健康成長態勢。展望2025年,我們認為隨著目前以美國為代表的海外地區進入降息通道,先前影響全球基因定序上游的因素中的宏觀及投融資等因素可望得到改善,價格基數變動影響在24年逐步消化,25年基因定序上游可望重回成長軌道。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29

新設備向小型化方向佈局。從最新研發進度來看,2024年10月9日,Illumina發布MiSeq i100系列定序系統,包括MiSeq i100 和 MiSeq i100 Plus兩款產品,均為桌上型定序儀。這項新品可能與顧客需求的改變有關, Illumina CEO表示客戶需要更快、更小、更容易使用的儀器。本次發布的MiSeq i100系列显著缩短运行时间,最快可達4小時,當天即可獲得結果,且一鍵式工作流程可用於微生物學的小型全基因組定序、傳染病和腫瘤學的靶向NGS panel。從客戶回饋來看,上述小型化测序仪可以与此前公司已發布的NovaSeq X系列進行搭配,在大規模上樣前快速進行小批量定序,提升整體靈活度。

下游重點展望早篩及復發監測。從全球基因定序下游應用份額來看,目前科學研究領域佔比在50%以上。科學研究應用整體發展時間長,目前已進入成熟期。目前海外定序下游重點公司臨床端佈局重心主要集中在腫瘤領域。NGS在腫瘤全週期都有應用,根據腫瘤發展階段,NGS在腫瘤領域應用可分為早篩早診、復發監測和伴隨診斷三個主要場景。

早篩早檢:單癌種24年有血液早篩產品獲批,多癌種未來兩年可望迎來數據催化。海外基因定序上游及中游代表企業(如Illumina、Exact Sciences)均認為從未來市場規模角度早篩領域最具潛力,市場規模可望超百億美元。單癌種早筛方面,24年產業重要進展為Guardant Health的大腸癌早期篩選產品Shield獲FDA核准,为首个獲批的血液结直肠癌早筛产品,並已納入Medicare覆蓋。目前多癌种早检尚未有产品正式獲批,進展較快代表企業為Grail,其多癌種早期檢查產品Galleri已在多項大規模臨床研究中進行測試,參與者超40萬人,NHS-Galleri trial預計26年完成,預期26年可以看到向FDA提交上市前核准申请(PMA)進展。

復發監測(MRD):先發產品進入健保,未來關注獲準及指引納入。從技術路線來看,目前在肿瘤復發監測领域基於ctDNA檢測微小殘留病灶(MRD)為主流,通常採用NGS和定向檢測結合的方式,達到靈敏度和廣度的平衡。MRD領域代表企業包括Natera、Guardant Health等。Natera基於Tumor-informed策略代表產品Signatera已有多項適應症獲Medicare健保納入,Guardant Health基於Tumor-naïve策略產品Guardant Reveal大腸直腸癌MRD適應症已納入Medicare報銷,從歷史情況看臨床證據是支撐Medicare健保納入的关键环节。展望2025年,海外代表企業均有多項MRD臨床研究可望迎來數據讀出(請參閱下表)。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30

創新疫苗:海外mRNA傳染病疫苗及腫瘤疫苗管線值得關注

國內疫苗企業跟隨海外,同質化傾向明顯。國內疫苗市場發展整體跟隨全球市場腳步,主要以國產疫苗廠商透過研發全球疫苗中的重磅管線,實現疫苗領域的國產替代,如萬泰生物和沃森生物的2價HPV疫苗、沃森生物和康泰生物的PCV13、百克生物的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等。另外,目前已有多家疫苗業者在已上市二類苗品種上進行研發局,同質化傾向較明顯,未來競爭趨於激烈。

創新疫苗管線後續值得關注。創新疫苗管線分為兩類:1)針對現有產品升級的多聯多價疫苗或創新技術路線疫苗,如mRNA疫苗等。2)針對未滿足需求設計的更創新的疫苗品種。后续更加创新的疫苗管线有望规避日益显著的同质化倾向,實現差異化優勢,後續進展值得關注。

mRNA傳染病疫苗:海外佈局多種疾病和聯苗技術海外

mRNA疫苗開發多種疾病佈局和聯苗技術。在新冠疫苗的研發中,mRNA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Moderna和BioNTech兩家企業憑藉mRNA新冠疫苗的快速研發與上市,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化成功。除了新冠疫苗外,兩家公司均佈局了針對多種傳染病的疫苗管線,致力於解決目前未滿足的疾病預防需求,或對現有疫苗進行替代升級,如呼吸道疾病(新冠、RSV、流感等)聯苗、潛伏病毒(CMV、EBV、HSV)疫苗等。其他mRNA疫苗相關企業,如CureVac等,亞扎新冠、流感等傳染病疫苗上進行佈局。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31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32

腫瘤疫苗:海外研發技術路線多樣,國內處於臨床早期

海外腫瘤疫苗技術路線多樣,Moderna管線進入臨床III期。目前海外已有多家企業佈局腫瘤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包括mRNA、病毒載體、多勝肽亞單位等,針對的腫瘤類型多樣,包括黑色素瘤、子宮頸癌、大腸直腸癌、肺癌等。其中,Moderna與默沙東聯合研發的個人化腫瘤疫苗mRNA-4157(V940)目前處於針對多重適應症的臨床III期階段。IIB期試驗的3年追蹤數據顯示,mRNA-4157與帕博利珠單抗聯用,可將復發或死亡風險降低49%,遠處轉移或死亡風險降低62%。其他企業方面,BioNTech在腫瘤學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發管線佈局,目前已有多種基於mRNA技術的腫瘤疫苗進入臨床階段。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33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34

國內腫瘤疫苗研發處於起步階段,以mRNA技術為主。與海外相比,我國的腫瘤疫苗研發處於起步階段,近年來多家企業取得國內臨床批件,目前處於臨床I期。目前國內的腫瘤疫苗管路均以mRNA技術為主要技术路径,針對的腫瘤類型以子宮頸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和實體瘤為主。佈局mRNA科技較領先的疫苗企業有望在腫瘤疫苗領域獲得較大優勢。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35

國內創新疫苗研發方興未艾,後續進展值得關注。目前國內疫苗研發管線整體較為集中,同质化倾向显著。面對這種情況,各家企業也進行了針對現有產品的升級管線研發局,如更高價的肺炎鏈球菌疫苗、HPV疫苗,以及帶狀皰疹疫苗、RSV疫苗等創新品種。另外,部分企業佈局了更創新的疫苗產品管線,如金葡菌疫苗、諾羅病毒疫苗、幽門螺旋桿菌疫苗等海外企業未佈置研發的管線,顯示出獨特的競爭優勢。

中信建投:全球醫藥健康創新2025年度投資展望 - 圖片36

本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究”微信公眾號;FOREXBNB編輯:陳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