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進展
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在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上表示,特區政府正不斷努力與粵澳加強合作,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涵蓋法律服務、專業資格互認、貨物及基礎設施聯通、資金流動、創科資源、跨境安老及醫療協作等多個領域,以全面推動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大灣區建設被視爲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切入點,以及在由治及興關鍵期的重要發展動力源。香港作爲大灣區中心城市及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之一,與廣東省、澳門特區精誠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積極推動灣區建設,爲香港各界帶來無限機遇,同時爲國家和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合作案例
香港與東莞合作的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是“海空貨物聯運”的創新安排。在此模式下,內地出口貨物可在東莞設立的上游物流園內預先完成航空安檢、裝箱、打板及收貨,無縫運抵香港國際機場的貨運碼頭,再利用香港的國際航空網絡,直接轉運到世界各地,免去了重複的清關和安檢程序。國際貨物空運亦可使用上述反向路線進入內地。此模式在基建“硬聯通”以至規則做法“軟聯通”方面都有創新突破,爲大灣區貨物提供更無縫、更便捷的通行便利,大大提高了跨境航空貨物中轉的效率,同時進一步發揮香港的空運中轉樞紐功能,是規則銜接的典型成功範例,具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和空間。
法律服務與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在法律服務方面,“港資港法”及“港資港仲裁”在試行數年後,今年二月十四日擴展至更多內地灣區城市。這體現了中央對香港作爲國家“十四五”規劃下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中心的策略定位的重視和支持,同時證明了通過制度創新突破和體制銜接,“一國兩制三法域”能成爲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優化推動大灣區營商環境。
“跨境理財通”自2021年9月啓動,是推動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一項重要舉措。截至2025年2月底,已有25间香港合格银行连同内地伙伴银行提供跨境理財通服务,參與“跨境理財通”的個人投資者超過14萬5千人,粵港澳三地跨境匯劃資金超過1056億元人民幣,促進了大灣區內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爲三地銀行、證券及財富管理業創造了新的機遇。
數據跨境流通
特區政府一直致力促進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自2023年年底與國家網信辦共同推出便利措施,於銀行、信貸資料及醫療業界先行先試,並得到業界的廣泛支持後,有關便利措施已於2024年11月擴展至所有行業,常態化推行。個人信息在大灣區內安全有序地跨境流動,是粵港澳三地共同努力下,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突破,大大提高生產要素的暢便流通,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發展。
以上只是列舉幾個大灣區之間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典型例子,而實際上大灣區城市間各方面的融合發展可說無遠弗屆。隨着香港與粵澳的合作不斷加深加強,以後各種創新突破、互利共贏的項目將會不斷增加擴大,而三地市場一體化的進程亦必將迎來更廣、更深、更快的前景。此外,香港亦會繼續用好其與國家融合一體、與世界聯通接軌的獨特優勢,把一些創新與世界接軌的先進管理理念和做法引進灣區,而灣區作爲國家的重點改革創新基地,當一些創新政策有利於國家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亦可以把成功經驗和政策模式輻射至全國各地,從而達致國家對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要求。
跨境理財通參與情況 | 數據 |
---|---|
香港合格銀行數量 | 25間 |
個人投資者數量 | 超過14萬5千人 |
粵港澳三地跨境匯劃資金 | 超過1056億元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