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採取措施提升經濟發展動能,鞏固國際貿易中心地位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在立法會發言時表示,爲提升香港經濟發展動能,香港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其中包括加快推進香港跨國供應鏈管理,吸引企業到香港建立管理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的國際或區域總部。香港依靠內聯外通國際社會的優勢,加速打造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穩固其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此外,香港政府還將檢討有關知識產權方面的稅務扣除安排,以加速推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並促進香港知識產權貿易的發展。

丘應樺提到,儘管海外市場經濟放緩、地緣政治帶來衝擊,美國對香港產品不合理地實施關稅等帶來不少挑戰和不明朗因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積極透過多元化措施,鞏固香港作爲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有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會繼續抓緊機遇,透過“立足本地、聯動灣區、拓展國際”的策略,加大力度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在複雜多變的全球貿易格局下,力求化危爲機,以推動香港作爲國際貿易中心的持續發展。

他指出,香港至今已簽訂九份自由貿易協定(自貿協定),涉及21個經濟體,包括去年与秘鲁签订的自貿協定;另外與33個經濟體签订了24份投資協定,當中去年與巴林簽訂的投資協定剛於上月(3月)二十一日生效。當局會繼續積極推展這方面的工作,包括與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國、埃及和祕魯探討簽訂投資協定。

投資推廣署工作進展

投資推廣署和貿發局已建立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機制,聯手吸引內地企業到香港建立管理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的國際或區域總部。截至今年二月約一年間,投資推廣署在內地不同城市舉辦和合辦了約20場相關的投資推廣活動以物色有意“走出去”的內地企業。同時,貿發局會爲這些內地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諮詢服務,並透過其海外辦事處提供在地支援服務,以助力這些內地企業“走出去”。

據統計,在2024年,投資推廣署協助了539間企業在香港開設和擴展業務,較2023年全年總數增長超過四成。除了內地爲最主要的來源地外,第二至第五位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和新加坡。按比例而言,去年的數字已經超越2022年《施政報告》所訂的績效指標。

中小企業支持措施

丘應樺續指,中小企業對香港經濟有重要的貢獻,香港政府一直透過“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等措施,協助中小企業應對經濟轉型期間面對的挑戰和提升競爭力。其中,於去年《財政預算案》宣佈的“BUD專項基金”——“電商易”已於2024年七月推出,並於上個月將地域資助範圍擴大至涵蓋東盟十國,鼓勵企業發展跨境電子商貿(電商)項目。

今年《財政預算案》宣佈向“BUD專項基金”及“市場推廣及工商機構支援基金”合共注資15億港元,連同2024年《施政報告》宣佈向“BUD專項基金”注資的10億港元,表明香港政府在現時的財政情況下仍然持續爲中小企業提供支援。

電商市場發展

電商市場方面,內地市場機遇龐大,發展更是迅速。貿發局會推行“電子商務快線”,針對港商於內地發展跨境電商業務時的痛點,連同大型電商或社交平臺,爲有意拓展電商市場的中小企業提供更全面的支援。

此外,香港政府將參考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倡議的《電子可轉讓記錄示範法》,研究透過修例,便利貿易文件電子化,鞏固香港在國際貿易方面的優勢。當局正和相關政策局進行籌備工作,目標是在明年將相關法例修訂建議提交立法會。

爲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爲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香港還考慮推出“定期展覽獎勵計劃2.0”,聚焦支持新設及定期的大型國際性展覽,以加大推動會議及展覽業和盛事經濟的發展。如獲立法會批准撥款,新計劃將於7月1日推出。目前已諮詢主要持份者,並會於稍後公佈詳細申請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