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FOREXBNB的報導,東吳證券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2025年標誌著CVD矽碳負極材料的大規模商業化起點,預計全球出貨量將達到0.15萬噸,而到2030年,全球行業需求有望激增至8萬噸,實現五年內50倍的增長。這一增長將為矽碳負極製造商、上游多孔碳供應商以及配套矽碳負極使用的輔助材料如單壁碳納米管、PAA等帶來利好。東吳證券特別看好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並推薦了天奈科技(688116.SH)、元力股份(300174.SZ)、璞泰來(603659.SH)、貝特瑞(835185)、信德新材(301349.SZ)等公司,同時建議關注中科電氣(300035.SZ)、聖泉集團(605589.SH)、日播時尚(603196.SH)、德福科技(301511.SZ)等企業。

矽基負極因其高能量密度而備受矚目,CVD技術路線的突破為矽碳負極材料的市場拓展提供了可能。矽基負極能夠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預示著負極材料的未來發展方向。傳統上,矽基負極主要採用球磨法矽碳負極和矽氧負極,但球磨法矽碳負極存在膨脹問題,循環性能不佳,而矽氧負極的初始效率較低,預鋰化會增加成本,性價比不高。CVD法矽碳負極利用多孔碳骨架儲存矽,並利用多孔碳內部的空隙來緩解矽嵌鋰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因此膨脹率低,循環性能好,且碳骨架密度小、質量輕,提高了材料的能量密度和性能潛力,為市場拓展提供了空間。

消費市場的增長為矽基負極的增長提供了確定性,預計2025年全球銷量將達到0.15萬噸,到2030年全球需求將達到8萬噸。此前,消費領域主要採用矽氧負極,主要應用於海外電動工具市場;從2024年起,CVD矽碳負極在高端手機機型上得到大規模應用,預計2025年滲透率將提升至25%以上,目前矽基負極的摻雜比例約為6%,未來有望提升至10%以上;在動力領域,矽碳負極最初應用於圓柱電池,特斯拉21700電池採用了球磨型矽碳負極方案,但添加比例較低,球磨法難以滿足動力電池的性能要求,預計4680電池及海外三元方向電池將採用CVD法方案,2025年國內電池廠將率先應用,CVD法矽碳負極市場需求規模將迅速增長。考慮到消費和動力市場的增長,預計2025年CVD矽碳負極需求將達到0.15萬噸,到2030年,隨著CVD矽碳負極滲透率的提升和成本端的下降,滲透率將提升至30%以上,總需求將達到8萬噸左右。

主流廠商正在加速佈局CVD技術路線,預計遠期成本有望降至20萬元/噸以內,這將推動產業需求的增長。目前,矽基負極的產能主要以矽氧和球磨法矽碳為主,CVD法產能正在規劃中,海外Group14已經實現量產,天目先導、蘭溪致德等初創公司具備百噸級產能,貝特瑞、璞泰來等傳統負極公司也在陸續跟進;目前矽碳負極的售價超過40萬元/噸,主要是由於多孔碳在成本中佔比較高,且生產設備仍為20公斤級。從長遠來看,隨著100kg設備大規模應用,以及多孔碳實現原材料降本,矽碳負極的售價有望降至20萬元/噸以內,按照10%的添加比例計算,对应单噸负极成本提升不足2萬,電池成本提升0.015元/wh以內,整體成本可控,性價比將進一步提升。

隨著矽碳負極的放量,多孔碳、單壁碳管及PAA等原材料將受益。矽碳負極的核心原材料是多孔碳,多孔碳的造孔技術和產品設計直接影響矽碳負極的性能,行業壁壘較高。此外,單壁碳管及PAA需要與硅碳負極配套使用,為需求增量做出貢獻。預計到2030年,矽碳負極的需求將達到8萬噸,對應的市場空間為130億元,多孔碳對應4萬噸需求,按照價格降至13萬元/噸左右計算,對應的市場空間為50億元,矽烷預計對應4萬噸需求,對應的市場空間為16億元。單壁碳管粉體的添加比例預計為0.2%左右,到2030年對應的需求將超過1300噸,對應的漿料需求為3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