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FOREXBNB的报道,东吴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2025年标志着CVD硅碳负极材料的大规模商业化起点,预计全球出货量将达到0.15万吨,而到2030年,全球行业需求有望激增至8万吨,实现五年内50倍的增长。这一增长将为硅碳负极制造商、上游多孔碳供应商以及配套硅碳负极使用的辅助材料如单壁碳纳米管、PAA等带来利好。东吴证券特别看好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并推荐了天奈科技(688116.SH)、元力股份(300174.SZ)、璞泰来(603659.SH)、贝特瑞(835185)、信德新材(301349.SZ)等公司,同时建议关注中科电气(300035.SZ)、圣泉集团(605589.SH)、日播时尚(603196.SH)、德福科技(301511.SZ)等企业。

硅基负极因其高能量密度而备受瞩目,CVD技术路线的突破为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可能。硅基负极能够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预示着负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传统上,硅基负极主要采用球磨法硅碳负极和硅氧负极,但球磨法硅碳负极存在膨胀问题,循环性能不佳,而硅氧负极的初始效率较低,预锂化会增加成本,性价比不高。CVD法硅碳负极利用多孔碳骨架储存硅,并利用多孔碳内部的空隙来缓解硅嵌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因此膨胀率低,循环性能好,且碳骨架密度小、质量轻,提高了材料的能量密度和性能潜力,为市场拓展提供了空间。

消费市场的增长为硅基负极的增长提供了确定性,预计2025年全球销量将达到0.15万吨,到2030年全球需求将达到8万吨。此前,消费领域主要采用硅氧负极,主要应用于海外电动工具市场;从2024年起,CVD硅碳负极在高端手机机型上得到大规模应用,预计2025年渗透率将提升至25%以上,目前硅基负极的掺杂比例约为6%,未来有望提升至10%以上;在动力领域,硅碳负极最初应用于圆柱电池,特斯拉21700电池采用了球磨型硅碳负极方案,但添加比例较低,球磨法难以满足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预计4680电池及海外三元方向电池将采用CVD法方案,2025年国内电池厂将率先应用,CVD法硅碳负极市场需求规模将迅速增长。考虑到消费和动力市场的增长,预计2025年CVD硅碳负极需求将达到0.15万吨,到2030年,随着CVD硅碳负极渗透率的提升和成本端的下降,渗透率将提升至30%以上,总需求将达到8万吨左右。

主流厂商正在加速布局CVD技术路线,预计远期成本有望降至20万元/吨以内,这将推动产业需求的增长。目前,硅基负极的产能主要以硅氧和球磨法硅碳为主,CVD法产能正在规划中,海外Group14已经实现量产,天目先导、兰溪致德等初创公司具备百吨级产能,贝特瑞、璞泰来等传统负极公司也在陆续跟进;目前硅碳负极的售价超过40万元/吨,主要是由于多孔碳在成本中占比较高,且生产设备仍为20公斤级。从长远来看,随着100kg设备大规模应用,以及多孔碳实现原材料降本,硅碳负极的售价有望降至20万元/吨以内,按照10%的添加比例计算,对应单吨负极成本提升不足2万,电池成本提升0.015元/wh以内,整体成本可控,性价比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硅碳负极的放量,多孔碳、单壁碳管及PAA等原材料将受益。硅碳负极的核心原材料是多孔碳,多孔碳的造孔技术和产品设计直接影响硅碳负极的性能,行业壁垒较高。此外,单壁碳管及PAA需要与硅碳负极配套使用,为需求增量做出贡献。预计到2030年,硅碳负极的需求将达到8万吨,对应的市场空间为130亿元,多孔碳对应4万吨需求,按照价格降至13万元/吨左右计算,对应的市场空间为50亿元,硅烷预计对应4万吨需求,对应的市场空间为16亿元。单壁碳管粉体的添加比例预计为0.2%左右,到2030年对应的需求将超过1300吨,对应的浆料需求为3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