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你在看比賽時,看到某位選手已經連續贏了幾場比賽,大家都認為他非常有實力,你也決定支持他。動量投資(Momentum Investing)就像是跟隨這個表現強勁的選手,期望他繼續獲勝。它是一種投資策略,核心思想是資產價格具有慣性,即價格在短期內呈現持續的趨勢。
換句話說,過去表現強勁的資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通常會持續表現較好,而表現不佳的資產可能會持續下跌。投資者透過追蹤那些表現強勢的資產並投資,同時賣空那些表現疲軟的資產,從而利用這些價格趨勢來獲取利潤。
這種策略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行為金融學。動量投資認為市場上資產的價格呈現慣性趨勢,也就是說,當價格在一段時間內上漲或下跌時,投資者的過度反應會加強這一趨勢,導致價格波動延續下去。
同時,投資者的行為偏差,如從眾效應、過度自信以及情緒化反應,也可能推動市場價格偏離合理水平,從而形成動量效應。另外,資訊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也會影響資產的價格。當某些資產表現突出時,投資者會迅速響應這些訊息,推動價格進一步上漲,形成慣性走勢。
動量投資者通常採取的策略是買入那些過去表現良好的資產,並賣空表現不佳的資產。投資者通常會透過分析過去幾個月到一年的表現來判斷哪些資產將繼續上漲,並根據這個判斷進行投資。
另外,它要求投資者定期調整投資組合,通常每月或每季都會根據資產的相對錶現來調整持倉。表現較好的資產繼續持有,而表現較差的則會被替換掉。
根據美國1927年至2013年的歷史股票數據,採用“動量”投資策略的投資者,扣除交易費用後,每年可獲得約8.3%的投資報酬率,超越了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均7.9%回報。而同期“價值”投資策略則帶來了約4.7%的年回報。
此策略著重於捕捉資產價格的短期趨勢,投資者通常會根據技術分析工具,如移動平均線、相對強弱指數(RSI)和MACD,來判斷市場的趨勢方向及最佳買賣時機。由於動量投資是一種短期策略,投資者的持倉週期可能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他們傾向於在資產價格形成明顯的上漲或下跌趨勢時入場,並在趨勢反轉時及時退出,以最大化收益。
在實際市場中,该策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功。例如,在美國股市,科技股曾在2000年代初期表現出強勁的動量,投資者透過購買這些表現良好的股票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同樣,2008年金融危機後,許多金融股價格暴跌,動量投資者透過賣空這些資產也獲得了可觀的利潤。大宗商品市場也展現出類似的動量效應,特別是在油價上漲時,投資者透過投資石油公司股票或期貨合約賺取了收益。
它的優勢之一是能夠捕捉市場中的趨勢。當趨勢開始顯現時,投資人可以在趨勢初期進入市場,獲取持續上漲(或下跌)帶來的回報。與基本面分析相比,它更依賴技術分析,投資人不需要過度關注公司財務等複雜因素,只需根據價格走勢、交易量等技術指標做出投資決策。
另外,動量投資也能夠透過量化策略實現,很多量化基金透過計算價格變化、收益率等指標,篩選出具有動量特徵的股票。由於它往往依賴市場趨勢,因此它能夠減少市場波動性,尤其是在市場震盪時期,此策略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導。
然而,它也面臨一些挑戰。最大的風險是市場趨勢可能會反轉,特別是當價格突然大幅波動時,投資人可能會遭遇損失。市場可能出現“假突破”情況,導致投資者誤判趨勢,最終面臨虧損。
另外,它過度依賴歷史表現來預測未來走勢,而市場並不總是按過去的表現來演變。新的訊息、宏觀因素或市場環境變化都可能導致資產價格波動,進而使得動量策略失效。
動量投資還可能面臨市場過度反應的風險,尤其是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時候,情緒驅動的過度反應可能導致資產價格脫離合理價值範圍,形成泡沫。頻繁的買賣操作也會帶來較高的交易成本,特別是在流動性較差的市場,頻繁交易可能導致滑點風險。
它的理論基礎得到了許多經典研究的支持。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表明,過去3到12個月表現最好的股票,在未來3到12個月中,通常會持續表現強勁,而過去表现最差的股票则有更大的概率继续下跌。
Fama和French的三因子模型也驗證了動量策略的有效性,他們將動量因子(即“過去收益”)加入模型,發現除了市場風險溢酬和公司規模等因素外,动量因素对资产定价具有显著影响。
總的來說,動量投資是一種基於資產價格趨勢慣性的策略,投資者透過投資表現良好的資產並賣空表現不佳的資產,期望能夠利用市場趨勢帶來的回報。儘管它在歷史上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面臨趨勢反轉、過度依賴歷史表現等風險,因此,投資人需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強大的風險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