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预测2025年中国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达30.4亿元

国际数据公司(IDC)近日发布的《中国数据空间市场分析,2025》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将达到30.4亿元人民币,其中城市数据空间占比超过56%。随着数据要素的深化应用,行业数据空间和企业数据空间的增长预期将远超城市市场空间。

市场分析与前景

IDC认为,数据要素市场目前处于早期阶段,技术提供商尚未获得明显利润空间,但作为未来业务转型的基础,技术供应商应保持适度投入,基于业务方向、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进行方案和场景开发。针对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IDC建议发挥大模型在数据空间中的作用,结合人工智能实现数据治理自动化,推动数据标识、语义发现、元数据识别等智能处理,自动匹配利用数据API进行调用,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和互操作性。

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孙吉峰指出,随着国家数据局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发和利用,预计2025年城市数据空间市场将快速增长。行业数据空间和企业数据空间的增长预期将超过城市市场空间,市场存在极大的想象空间。

IDC研究发现,数据空间处于探索期,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欧盟的数据空间更注重将各方链接起来,提供一个数据交互和清算的控制能力,而中国的数据空间注重空间的运营,会注重管控能力。由于数据的定价、交易、盈利等机制不够清晰,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数据空间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国家数据局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发和利用,将推动数据空间的发展。政府主导的城市数据空间项目和企业基于数据空间对原有产业链的重构,以及特定领域的需求,数据空间市场将迎来一个较大的跃进。

数据空间技术层面的创新是信任机制的建立。当前数据市场供需不旺,主要原因是对数据流通的不信任。数据空间是安全的数据供应链,在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之间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技术层面包括数字身份、数字凭证、动态信任管理等,对于数据空间中的用户、机构、数据、产品进行标识,建立动态的信任规则,建设可信的数据交互平台。

场景实践与案例

城市数据空间将升级为主要的数据交互方式,主要场景包括政务数据共享、公共数据开放与授权运营、数据流通交易。实践案例包括浪潮云开通12345可信数据空间服务、联通数智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可信操作空间的建设、星环科技搭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数梦工场建设公共数据的收集、处理、开发、审批、发布和监管全流程服务的一体化平台、中国电子云基于自研的新一代数据智能平台和自运营“中国电子云数据港”形成成熟的可信数据空间产品与配套方案。

行业数据空间更强调的是数据的上下交互或者实体之间的数据交互,主要场景包括企业数据获取与交付、智能物流网络、AI语料空间等。实践案例包括东软从行业数据空间入手,以康养可信数据空间拉动医疗、就业等数据空间建设,并提供公共能力构建城市数据空间;浪潮云联合建行、工行,基于可信数据空间打造政银融合资源专区,实现政银业务互通,为企业、个人提供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风险评估;蓝象智联打造机械智造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聚焦设备生产中的融资租赁、保险定价等场景,构建”数据不出域、价值可共享”的可信流通体系。

企业数据空间驱动力更强,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提高,特别是集团企业或者围绕链主产业基于数据的生产效率提升、市场敏捷反馈、供应链金融等需求或者创新业务。实践案例包括华为设计“可信、可控、可证”的企业数据可控交换框架,应用于采购高密数据内部共享、财经外审资料交换、鲲鹏&昇腾生态链数据交换等诸多场景;绿盟建设科研数据可信数据空间,面向多种重要高致病病毒数据,进行分析和共享的需求,使用基于国产机密计算硬件的数据安全产品,对加密后的基因序列在密态的内存中进行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