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国泰君安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类似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既获得了顶层政策的扶持,也产生了产业的外溢效应。它能够促进各行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整体生产力的提升,与“新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目标高度契合。在结构上,特别关注那些既有资本支出意愿又有能力的公司:1)产能周期运行状况:选择产能利用率高但资本支出增速低的行业;2)类现金资产的充足程度;3)融资行为的活跃度:当前融资活跃度降至历史低位的行业在宽松周期中反弹空间更大。满足这些条件的互联网大厂和部分科技龙头已经开始成为AI领域的新的资本支出主体,并推动国内AI产业与国际的差距不断缩小。
面对科技“转型牛”,我们正站在国内新一轮AI资本支出周期的起点。中国AI产业的创新突破不仅在于缩小中美AI产业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商业机会、社会资本与人心共识的凝聚,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重估与2025年科技“转型牛”主线确立的基石。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环境的积极变化也在助推中国启动新一轮科技周期。过去两年,在全球实际利率紧缩,内外部需求不确定性之下,国内不仅经历了持续两年多的资本支出下行周期,大国科技博弈和对“产能过剩”的焦虑更是持续压制中国科技股估值。2025年,中国科技企业的冒险精神正在被重新激活,在新一轮全球实际利率的下行周期中,中国企业将围绕AI展开新一轮资本支出,在前期紧缩周期中收缩更多的互联网/软件/消费电子/机械等民企龙头将是本轮支出的先锋。
实际利率周期与资本支出高度相关,历次宽松周期国内均出现多重产业趋势共振的现象,重视实际利率下行周期中科技成长民营企业资本支出浪潮。全球实际利率收紧压制近年来上市公司资本支出,但是,逆全球化下国内产业政策的对冲发力导致了近年来新增产能投资结构的分化扭曲,结构上:非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科技制造 >TMT/医药,因此一方面国内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创投市场与其背后的更广泛的市场化主体投资意愿的低迷与冒险精神的减弱。历史上,历次实际利率下行周期都伴随着新一轮产业趋势与资本支出周期,09-11年是智能手机与基建,15-17年是互联网+,20-21年是双碳与自主可控。从不同类型、行业的资本支出增速与实际利率的相关性来看,在宽松周期中,资本支出的弹性是民营企业 >地方国有企业 >中央企业,行业层面是科技成长 >下游消费 >上游周期。
“人工智能+”可以类比“互联网+”,有望拉动各行各业展开新一轮资本支出,重视兼具资本支出意愿与能力的科技民营企业。类比 “互联网+”,人工智能既获得了顶层政策的扶持,也产生了产业的外溢效应。15年3月“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4年3月,“人工智能+”被写入报告,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5年将开展产业专项行动。此外,人工智能产业同样具备突出的技术外溢效应,能够推动各领域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提升,与“新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目标高度契合。
行业推荐:AI应用创新/AI终端设备/AI国产硬件。模型成本的下降将加速国内AI应用发展,并带动更多硬件需求,产业链整体有望螺旋向上。在紧缩周期中资本支出收缩较大的科技行业将是本轮资本支出的先锋,结合机构配置拥挤度。
风险提示:国内AI产业进展不及预期;实际利率下降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