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即將進入復活節三天假期前,市場已經提前消化了多項貿易協議預期,但實際進展幾乎爲零。復活節長週末結束後,市場定價的貿易協議仍未有實質性消息。本應帶來利好的多項貿易協定預期,最終未能落地,歐盟與日本的談判進展幾近停滯。此時,韓國成爲全球貿易博弈的核心焦點。
韓美“2+2”會談:談得攏嗎?
本週四(4月24日),韓美將於華盛頓舉行“二加二”貿易會談,重點聚焦三大議題:貿易逆差、造船業與液化天然氣(LNG)。與此同時,韓國將正式請求美國豁免其鋼鐵與汽車出口所面臨的額外關稅,並堅持“國家利益優先”原則。
但這場談判註定不會輕鬆。
韓國將於6月3日舉行總統大選,目前在野黨前黨首李在明民調領先,而現任過渡政府領導人韓德珠位居第二。值得關注的是,李在明對美態度更爲審慎保守,傾向主張韓國自主經濟政策的空間。
因此,外界普遍預期,現任政府在未獲廣泛授權情況下主導美韓貿易協議,可能面臨民衆反彈,**“寧可沒有協議,也不要一個糟糕的協議”**成爲部分韓國民衆的共識。這也削弱了達成實質性成果的可能性。
出口數據崩塌,韓國經濟發出“預警信號”
談判臨近之際,韓國出口數據突然“變臉”。據韓國海關總署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前20天韓國出口同比下降5.2%,遠遜於3月同期5.5%的增長。儘管部分原因歸咎於提前進口所致的數據扭曲,但這仍引發市場對全球出口型經濟體面臨下行壓力的高度關注。
年份/時間段 | 出口變化率 | 進口變化率 | 貿易差額(億美元) | 備註 |
2023年 | -7.40% | -12.10% | -99.7 | 連續兩年逆差 |
2024年 | 8.20% | -1.60% | 518 | 半導體出口增長43.9% |
2025年4月前20天 | -5.20% | -11.80% | -1.4 | 美國關稅政策影響 |
韓國長期被視爲全球經濟的“金絲雀”,其出口表現往往先於全球貿易趨勢變化。這次突如其來的下滑,或許預示着全球供應鏈和終端需求面臨新一輪衝擊。
LNG項目:能源合作成爲美國施壓新抓手
在談判的背後,美國政府還在積極推動日本與韓國共同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投資。該項目投資總額高達440億美元,涉及管道與出口終端建設,預期2031年實現商業運營。然而,無論是龐大的資金需求、遙遠的盈利週期,還是高度不確定的能源市場前景,都令該項目前景充滿變數。
項目名稱 | 總投資額(億美元) | 建設週期 | 預計投產年份 |
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 | 440 | 超過5年 | 2031年 |
據悉,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強調該項目在未來亞太貿易談判中的“戰略角色”,凸顯出華盛頓意圖通過能源合作進一步綁定日韓盟友經濟安全,從而服務美國自身的長期能源戰略。
貿易協議:面子工程還是實質進展?
市場目前陷入“無消息即壞消息”的敏感階段。尤其是美國對等關稅的暫緩期僅剩78天,市場急需一份具備實際約束機制的貿易協議,提振投資者信心。
分析師普遍認爲,接下來市場可能迎來三種結果:
類型 | 特徵描述 | 市場影響 |
面子工程型協議 | 僅在採購農產品、軍工設備方面作出承諾,缺乏執行機制 | 提振有限,偏短期 |
實質性平衡協議 | 含強制採購目標、懲罰機制及第三方貿易限制,但實現難度大。 | 提振信心,有助中期企穩 |
無協議或談判破裂 | 各方立場分歧嚴重,進入拖延戰術 | 加劇市場不確定性 |
無論結果如何,未來幾周將成爲市場走勢的“風向定盤時”。協議的性質、執行機制、以及各國在地緣與政治博弈中的讓步程度,將決定市場情緒的中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