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获悉,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研究室主任黄海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记者会上表示,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共安排继续审议的法律案14件、初次审议的法律案23件。其中,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国家发展规划法、金融法、金融稳定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招标投标法、农业法、渔业法、民用航空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原文如下: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记者会文字直播
今天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发言人记者会。中国人大网现场图文直播。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黄海华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记者会。我是法工委发言人、研究室主任黄海华。今天的记者会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由我向大家通报4月份常委会会议拟审议法律案的主要情况,然后通报近期部分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最后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4月份常委会会议拟审议的法律草案主要情况。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委员长会议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于4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
委员长会议建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原子能法草案、仲裁法修订草案;审议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议案;审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监狱法修订草案的议案,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适用种子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的议案等。委员长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其中,关于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三次审议稿。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月17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审议工作进程。2024年12月、2025年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第十四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方面普遍认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落实为法律规范,与宪法和党章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贯通起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十分必要、意义重大。草案经过反复修改后已经较为成熟,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及早审议出台。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意见,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三次审议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进一步充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举措,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优化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法治环境。
关于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24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进行了二次审议。根据各方面意见,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拟作如下主要修改:一是进一步明确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职责权限。二是要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虚假或者不完整疫情信息及时予以澄清。三是完善疫情控制相关措施及救济途径。四是加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五是按照过罚相当的原则,修改完善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
关于原子能法草案二次审议稿。2024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原子能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据各方面意见,草案二次审议稿拟作如下主要修改: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安全的重要论述,增加规定从事原子能研究、开发和利用活动应当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二是,增加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符合其特点、促进其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三是,完善乏燃料管理制度,增加规定国家统筹规划乏燃料处理处置能力和布局,确保乏燃料的安全、高效和环保处理。四是,充实关于国家支持核技术在工业、农业、生物、医疗、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的规定。五是,增加保密管理制度的规定。六是,完善核事故应急管理制度的规定。
关于仲裁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仲裁法修订草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仲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制度,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拟进一步完善涉外仲裁制度,加强仲裁监督,完善法院支持仲裁的相关制度等,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提高仲裁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里还要向大家通报的是,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拟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纲和魂,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新要求,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生态环境法典统筹考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解决生态环境领域制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突出问题。草案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的通用性制度规范,集成优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规范,统领协调生态保护法律制度规范,对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作出原则性、引领性规定,完善生态环境领域法律责任制度等。
关于拟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的起草、修改情况和主要内容,有关方面负责人将在常委会会议上作出说明,届时请大家关注。
接下来,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向大家简要介绍部分法律草案通过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布、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
一、关于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
2024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291人提出的772条意见,另外收到来信5封。社会公众主要就明确部门职责划分、加强疫情信息报告和公布、完善疫情控制措施等提出了意见建议,部分意见经研究予以采纳。在修订草案修改完善过程中,天津市的张荣华、江苏省的张晓伟等全国人大代表积极提出意见,江苏昆山、湖北江欣苑等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反映当地群众意见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的部分意见建议,经研究予以采纳。
二、关于原子能法草案
2024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原子能法草案。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75人提出的157条意见。此外,还收到来信1封。社会公众主要对鼓励和支持原子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强化原子能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三、关于仲裁法修订草案
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仲裁法修订草案。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524人提出的968条意见,另收到来信56封。同时,还将修订草案印发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共收到20位代表、18家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的1000余条意见建议。普遍认为,修订草案着眼于解决仲裁制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对推动我国仲裁事业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仲裁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法律保障。有的社会公众、人大代表、立法联系点就增加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任期和换届的规定、规范仲裁员指定程序和完善仲裁员任职条件等提出了意见建议;经认真研究,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拟采纳相关意见建议并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四、关于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
2025年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310人提出的689条意见,另收到来信14封。同时,向浙江义乌、安徽合肥、湖南长沙、四川双流、甘肃敦煌等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发函征求意见。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主要包括:一是,适应民用航空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适航审定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航空相关人员管理、适航管理、飞行管理等规定。二是,健全航空安全保卫制度规定。三是,进一步强化旅客权益保障,提高民用机场、公共航空运输企业服务要求。四是,与有关法律和国际公约做好衔接。
五、关于国家公园法草案二次审议稿
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国家公园法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2518人提出的9147条意见。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主要包括: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的内容。二是,建议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时应当征求原有居民及相关企业等利益主体的意见。三是,建议进一步细化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生产生活的管理措施。四是,建议开展受损生态环境人工修复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六、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
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71人提出的415条意见,另收到来信23封。社会公众主要就强化平台经营者管理责任、细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情形和认定规则、加强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完善法律责任等提出了意见建议。此外,共有14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39条意见建议。北京朝阳、天津小白楼等1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实地调研、组织论证会、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并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建议。
七、关于渔业法修订草案
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渔业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38人提出的352条意见,另收到来信5封。社会公众主要就明确养殖证发放范围、完善捕捞许可证制度、改进渔具准用目录管理、调整罚款计算方式、规定休闲渔业概念等提出了意见建议。此外,共有9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22条意见建议。广东江海、山东黄岛等1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实地调研、组织论证会、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并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建议。
八、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
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353人提出的3500条意见,另收到来信7封。社会公众主要就加强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监管、强化危险化学品单位主体责任、统筹化工园区规划布局、完善法律责任等提出了意见建议。此外,共有14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36条意见建议。河南驻马店、新疆库车等1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实地调研、组织论证会、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并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建议。
九、关于海商法修订草案
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海商法修订草案。会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51人提出的458条意见,另收到来信28封。修订草案还印发全国人大代表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普遍认为,修订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推动新时代航运和贸易高质量发展、保障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还就合理平衡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规范运输单证及电子运输记录、完善船舶油污损害责任、完善船舶抵押权和优先权制度等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目前,上述几部法律草案正在修改当中,我们将继续认真研究吸收有关意见建议。
此外,还有一些法律草案的意见征求工作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的,我们将按照相关工作安排,择时再作介绍。
下面,请大家提问。
新华社记者
请问发言人,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进展如何?今年安排了哪些重点立法工作?
黄海华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2025年4月1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2次委员长会议对《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作出了修改调整,将依照立法法的规定于近日向社会公布。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包括总体要求,以及做好法律案审议和起草工作、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服务保障新时代立法工作、研究启动法律清理工作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党中央确定的立法项目按“时间表”、“优先序”及时列入,分步落实党中央批准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共安排继续审议的法律案14件、初次审议的法律案23件,还根据有关方面意见列出一些预备审议项目。
继续审议、初次审议的法律案包括:一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国家发展规划法、金融法、金融稳定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招标投标法、农业法、渔业法、民用航空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二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修改代表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表法已经完成修改。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四是,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修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五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制定社会救助法、托育服务法、检察公益诉讼法,修改传染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六是,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制定国家公园法。七是,健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和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制定原子能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危险化学品安全法,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监狱法、国家赔偿法、网络安全法。八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修改海商法、对外贸易法、仲裁法,并注重在相关法律中完善涉外规定。
法治日报记者
民法典编纂成功后,选择生态环境法典作为第二部法典进行编纂的主要考虑是什么?并请介绍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的有关情况。
黄海华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制度、实践成果以体系化、法典化的方式确认下来,对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具有重大意义。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已经具备良好基础,条件成熟、正当其时。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重大原则、目标任务、路径方法作出全面谋划,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二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宝贵经验。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希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整体实现“升级换代”,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提供了制度基础。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成立了法典编纂领导小组和有关方面同志组成的工作专班。赵乐际委员长多次主持召开常委会党组会议,对做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和形成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进行研究部署。一年多来,工作专班在常委会党组和法典编纂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扎实开展法典编纂工作。经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生态环境法典草案。
总台央视记者
您刚刚提到,仲裁法修订草案将迎来二审,能否请您进一步展开讲讲,修订草案二审稿具体作了哪些修改完善?
黄海华
仲裁法修订草案初次审议后,我们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赴地方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就涉及的主要问题与有关方面共同研究。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拟主要修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加强仲裁监督,提高仲裁公信力;二是完善仲裁委员会制度,优化担任仲裁员的条件;三是完善涉外仲裁制度,加强仲裁对外交流合作;四是完善法院支持仲裁的相关制度,明确仲裁委员会提交的当事人对财产、行为、证据的保全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把草案修改完善好,也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国现行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律有30多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如何对这些法律进行系统整合?
黄海华
编纂出一部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生态环境法典,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国内外高度关注。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既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也不是完全的新立新定,而是以法典化立法方式对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机制和规则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增强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目前采取了适度法典化的模式,对现行有效的30多部生态环境法律分情况处理:一是,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和有关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等全部纳入法典中,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行编订纂修。二是,将现行有关流域、区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生态系统方面和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规范,择其要旨要则纳入或者体现到法典之中,使法典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兼容性。三是,适当考虑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法治需求,填补法律空白,作出一些原则性、引领性规定,体现法典的时代性、前瞻性。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方面,作了哪些修改?
黄海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提出明确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加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增加规定,国家加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传染病监测、检验检测、诊断和救治、科学研究等能力和水平。专列一条对此作出规定,旨在总结疫情防控经验,促进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我国已经制定了核安全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为什么还要制定原子能法?请您谈谈制定原子能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黄海华
今年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设立十周年。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国人大常委会持续推进国家安全领域立法。涉核领域法律制度体系是维护核安全的法治保障。近年来,我国原子能事业快速发展,像刚刚这位记者提到的,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核安全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核安全、放射性污染防治等作出具体规定,但是涉核领域还需要有一部统领性的基础法律,强化顶层设计,更好统筹原子能事业发展和安全。制定原子能法十分必要。
制定原子能法首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是以法律形式把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大政方针、有关制度和保障措施等确定下来。其次,制定原子能法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核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现有涉核领域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第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核能和核技术应用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定原子能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涉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最后,制定原子能法还是对外公开展示我负责任核大国形象的需要,有利于向国际社会传递我国坚守国际义务和承诺、推进核事业高质量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转自:中国人大网;FOREXBNB编辑: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