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RPA+AI市场规模增长迅速,预计2026年将突破70亿元

IDC咨询于3月28日发布的研究显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正成为企业运营效率提升的核心动力。2023年,中国RPA+AI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已达到2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70亿元大关。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技术革新对产业的深远影响,也预示着智能自动化领域即将实现质的飞跃。

技术演进推动RPA+AI市场发展

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正在改变RPA的发展模式。传统RPA依赖于规则引擎和屏幕抓取技术,而现在已经演进为具备复杂决策能力的智能体系统。通过融合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等AI技术,RPA+AI解决方案正在从处理结构化数据向非结构化场景扩展,覆盖金融风控、医疗影像分析、政务智能审批等多个应用场景。这种技术迭代不仅提高了流程处理效率,还将自动化的边界拓展至认知决策层面。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推动市场增长

国家层面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与人工智能创新政策为RPA+AI市场提供了持续的动能。在降本增效的压力下,企业正从单点流程优化转向构建全链路智能化能力。RPA+AI平台因其跨系统兼容性,成为连接传统IT架构与新兴AI技术的重要桥梁。

RPA技术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了自动化领域的智能化跃迁,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特点
规则驱动阶段 基于屏幕抓取与规则引擎的标准化流程处理,解决结构化数据的重复性任务。
感知增强阶段 通过OCR、NLP等技术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具备初步环境感知与简单决策能力。
智能体阶段 依托大模型与自主学习框架,AI Agent可实时分析动态数据、自主制定策略并执行跨系统协作,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决策的质变。

这种演进并非替代关系,而是能力的叠加与延伸。例如,在智能客服场景中,RPA负责工单分发与系统对接,AI Agent则通过意图理解生成个性化响应,二者协同形成完整的自动化闭环。

面对高潜力智能自动化市场的机遇与挑战,IDC通过数据洞察与经验分享,推动RPA+AI技术向更高阶的智能体形态演进。未来,RPA+AI将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企业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