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25年前,互聯網泡沫達到頂峰,隨後進入長達數年的熊市,並最終拖累美國經濟步入衰退。如今,在人工智能(AI)投資狂潮席捲全球之際,歷史是否會重演?
2000年初,道瓊斯工業指數在1月觸頂,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則在兩個月後創下歷史高點。在這一時期,外媒於2000年3月20日發表了一篇具有歷史意義的報導,揭示了大量互聯網初創企業在“非理性繁榮”的推動下迅速燒錢、最終破產的危機。當年大量資金被投向在線創業公司,但最終多數企業轟然倒塌,帶走了投資者的大量資本。
FOREXBNB獲悉,金融作家James Grant在最新的《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中提到,1998年至2002年間的互聯網泡沫時期,科技企業的“過度興奮、過度採購、過度建設”最終導致崩盤。而今天,這種情況似乎正在AI領域上演。
目前,全球科技巨頭正在向AI投資數千億美元。據報導,Meta(META.US)、微軟(MSFT.US)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US,GOOGL.US)計劃在2024年投入約2000億美元用於AI研發,這一數字相當於它們全年營收的四分之一。然而,中國AI公司DeepSeek據稱能夠以遠低於美國科技公司的成本開發AI模型,這不禁讓人質疑,美國科技企業的巨額投入是否能夠換來相應的回報?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也在大力推動AI基礎設施建設。此前的拜登政府指示國防部和能源部租賃聯邦土地,以加速數據中心建設。而特朗普政府則迅速跟進,推出“星際之門計劃”,並聯合軟銀、OpenAI和甲骨文(ORCL.US)等企業,計劃投資1000億至5000億美元。此外,自2023年初以來,美國宣布的新數據中心項目的總用電需求相當於全美94座核反應堆的總發電量。這種瘋狂的投資熱潮是否會引發新的科技泡沫,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今年1月,正值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宣布1640億美元合併案25週年。這一交易曾被認為是互聯網泡沫的巔峰之作,也是商業史上最具破壞性的股東價值毀滅事件。
在此背景下,特斯拉(TSLA.US)CEO馬斯克近日向OpenAI發出974億美元的收購要約。這一報價與軟銀擬向OpenAI投資400億美元的計劃相比,意味著OpenAI的潛在估值或將達到3000億美元。Grant團隊的分析師Evan Lorenz認為,歷史經驗表明,行業熱潮的頂峰往往伴隨著巨額併購交易,而AI領域或已進入這一周期的尾聲。
回顧歷史,1920年代的廣播行業曾是當時的科技投資熱點。Radio Corp. of America的股價在1920年代飆升200倍,但在1929年股市崩盤後暴跌98%。雖然廣播技術後來取得了巨大成功,Radio Corp. of America的投資者在後來的幾十年裡仍遭受了巨大損失。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AI投資熱潮中。AI技術可能帶來長期的生產力變革,但目前的市場估值、資本湧入及政府乾預均與以往的泡沫週期高度相似。
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時,美國聯邦財政仍處於盈餘狀態。然而,如今的財政狀況截然不同。美國因兩場中東戰爭、2007-2009年金融危機、新冠疫情,以及醫療保健支出導致赤字持續飆升。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預測,未來10年美國財政赤字將平均達到2萬億美元,約佔GDP的6.2%。
這意味著,未來AI行業的資金將不得不與美國政府的債務融資需求競爭。CBO估算,光是利息支出就將佔GDP的3.2%,超過政府的主要財政赤字(3.0%)。當資本市場面臨政府債券供給激增的情況下,AI行業的高額融資需求可能面臨嚴峻挑戰。
儘管時代背景不同,科技投資週期的興衰似乎在不斷重演。從1920年代的廣播泡沫,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今天的AI投資狂潮,市场的投机热情從未改变。正如詹姆斯·格蘭特所言,科技行業的周期性繁榮與衰退,往往如同歷史的回音般不斷上演。
因此,值此互聯網泡沫25週年之際,投資者或許應該謹慎思考:當前的AI投資熱潮,究竟是科技革命的起點,還是又一次泡沫破裂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