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迅速崛起,与特斯拉展开激烈竞争
特斯拉的"擎天柱"项目尚未实现量产,而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这场关于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赛正在东西方之间激烈展开。
人形机器人,外观和动作与人类相似的人工智能机器,预计将填补工业和服务业的岗位空缺。英伟达(NVDA.US)CEO黄仁勋宣布推出专为仿人机器人研发的全栈技术解决方案,预示着"通用型机器人"新时代的到来。
特斯拉的Optimus项目计划今年交付5000台人形机器人,马斯克在财报会上展示了机器人"跳探戈"的视频,以回应外界对其技术成熟度的质疑。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正迅速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杭州宇树科技在京东开售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并在央视春晚上展示了16台机器人与真人共舞的表演,引发全网关注。
上海机器人初创公司Agibot(智源机器人)已提前实现特斯拉的年度量产目标,其工厂里整齐排列的机器人方阵,展现了中国制造的爆发力。
分析师观点
摩根士丹利的测算显示,根据不同配置和下游应用需求,造一台仿人机器人的成本在1万到30万美元之间。而中国玩家已祭出价格杀手锏:宇树G1机器人定价1.6万美元,比特斯拉预估的2万美元售价更具竞争力。这背后是中国供应链的强大支撑——70%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可控,且完全剔除美国元件。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也十分显著。过去五年,中国提交的仿人机器人相关专利达5688项,是美国的3.8倍。小米集团-W(01810)、比亚迪(01211)、奇瑞和小鹏汽车(XPEV.US)等跨界巨头纷纷入局,中国工信部更明确将仿人机器人列入重点发展清单,要求2025年实现规模化生产。
美银全球研究部大中华区汽车和工业研究主管李明勋指出,中国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一个关键产业,因为它们有潜力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他预测,在未来三到四年内,人形机器人将首先在生产线上得到应用,以替代部分工人,而从中长期来看,它们将逐渐渗透到服务业中。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预计,到2025年,特斯拉将拥有超过1000台甚至几千台擎天柱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和吉利等公司已经在其工厂中部署了由宇树科技开发的人形机器人。李明勋还提到,随着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其零部件成本将“非常快速”地下降,而中国在这些零部件的供应链中占据了约70%的份额。
美国银行分析师在本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的部署将加速推进,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00万台,而到2060年,全球将有30亿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
SemiAnalysis的报告称,Unitree G1被称为“市场上唯一可行的人形机器人”,并且完全没有使用美国零部件。该报告警告称,中国是唯一一个有望从人形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系统中获取经济利益的国家,这“对美国构成了生存威胁,因为美国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
仿人机器人相关专利数量对比 | 中国 | 美国 |
---|---|---|
过去五年提交的专利数量 | 5688项 | 1500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