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FOREXBNB的报道,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7个部门发布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减少低效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激发新型储能市场的潜力。《方案》设定目标,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优势企业队伍将进一步扩大。万联证券分析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新型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装机量快速增长。我国在储能技术方面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预计海外市场渗透率将提高,建议关注在海外市场渠道布局完善、市场占有率领先的龙头企业。

具体而言,《方案》提出,产业体系将加速完善,新型储能制造业的规模将与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3至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产品性能将显著提升,确保在热滥用和过充电情况下不起火、不爆炸,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水平将加快提高。应用领域将持续扩大,新型储能产品将更好地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新型储能装备产业链较长,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有利于催生能源新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将推动原材料、设备制造以及储能电站等上中下游行业的质量升级,有效促进经济结构向高端化发展。

新型储能指的是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储氢技术等。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其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新型储能可以调节和抑制新能源并网的波动性,缓解调峰压力,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78.3GW,同比增长126.5%。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1.3GW。

目前,多个地区正在加快新型储能的发展,11个省(区)的装机规模超过百万千瓦。截至2023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别是:山东398万千瓦/802万千瓦时、内蒙古354万千瓦/710万千瓦时、新疆309万千瓦/952万千瓦时、甘肃293万千瓦/673万千瓦时、湖南266万千瓦/531万千瓦时,这些省份的装机规模均超过200万千瓦。宁夏、贵州、广东、湖北、安徽、广西等6个省区的功率装机规模均超过100万千瓦,能量装机规模均超过200万千瓦时。

近年来,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路线呈现多样化。在众多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3年底,在不同技术路线市场占比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铅炭电池储能占比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1.2%。

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应用最多的场景是发电侧,占比60.1%;其次是电网侧,占比34.8%;用户侧占比最小,仅有5.1%。

从储能出海情况来看,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过150GWh,主要市场来自美洲、欧洲、澳洲、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装机规模来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规模庞大,但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利用率不足、价格内卷等“成长的烦恼”。一方面是行业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延续高景气度,另一方面,行业低价“内卷”竞争态势有所抬头。

朱克力认为,面对新型储能行业发展中的困境和挑战,必须加大基础研究力度,着力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因此,《方案》聚焦技术创新,明确提出,面向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的安全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

平安证券表示,看好国内储能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短期内存在价格内卷、盈利承压等问题,但在政策引领和行业参与者共同推进下,我国储能产业有望逐渐发展成熟,供给质量提升、需求场景清晰,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概念股:

比亚迪股份(01211):比亚迪24年电池装机195gwh,同比增长29%,实际出货270gwh,同比增长40-50%,其中动力自供195gwh,外供25gwh,储能50gwh。25年预计,动力自供250GWh,动力外供25gwh,储能70gwh,电池实际出货345gwh,同比增长30%。

瑞浦兰钧(00666):2024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实现营收75.97亿元。在2024年上半年瑞浦兰钧营收中,42.23%由储能电池产品销售创造,37.63%由动力电池产品销售创造。

上海电气(02727):公司持续提升能源装备产业优势,聚焦新能源装备并积极拓展“风光储氢”等多能互补业务:在储能领域,公司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等技术路线,2024年上半年公司参建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同时中标了江苏灌云储能项目的10MW/20MWh全钒液流储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