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FOREXBNB的报道,Omdia的估算显示,经过两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在2024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软件市场收入已经达到了18亿美元。考虑到该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预计未来五年内市场规模将增长5.5倍,到2029年将达到9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收入统计并未包括其他重要的GenAI技术领域,例如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芯片和服务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场地购置成本,以及GenAI开发平台的收入。
毫无疑问,DeepSeek成为了2025年春节期间的热门话题之一。这家在2024年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凭借其对大模型和GPU架构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优化能力,使得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迅速走红,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展望未来,预计将由零售、媒体和娱乐、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和专业服务等垂直领域主导GenAI的发展。基于GenAI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应用仍然是消费者与GenAI互动的最常用方式。此外,GenAI也在逐渐被集成到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的内容推荐以及各种虚拟助手界面中。其他的横向应用案例包括对话工具、可视化分析、开发工具、客户体验和推荐引擎。总的来说,DeepSeek引发的杰文斯悖论将推动大模型的普及,从而导致需求的增加。
GenAI厂商不能仅依赖消费者市场来维持生存。即使是像OpenAI这样的GenAI市场领导者,也无法仅通过面向消费者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来保持营收。中国的GenAI解决方案供应商正在将企业应用视为更具商业可行性的发展道路。其中,面向企业市场的智能体成为了新的竞技场。阿里巴巴(09988)、百度(09888)、华为和腾讯(00700)等主要厂商正在为企业提供智能体开发平台、现成模板和针对特定应用的智能体,同时显著降低了大模型推理的成本。
进入2025年,Omdia预计这些厂商将进一步开发智能体相关的能力,包括多模态大模型、多智能体协作和协调框架、支持其他数据类型的检索增强生成(RAG),以及支持边缘侧和端侧应用的更小、更高效的行业模型和小模型。其中的佼佼者正是DeepSeek。企业能够利用他们的强化学习和蒸馏技术将大模型部署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同时,中国企业也需要在资源限制严重和法规严格的环境下部署GenAI,因此他们对GenAI投资回报率(ROI)的审查也将变得更加严格。
观察GenAI六小虎的发展,预计到2025年,新大模型的开发门槛将显著提高。不是所有厂商都能从万卡级别过渡到十万卡级别、从单个大规模数据中心扩展到多个数据中心的互联。因此,今年可能会出现频繁的市场整合和一些玩家退出市场。Omdia预计,一些大模型厂商将转型为GenAI平台或GenAI应用厂商,并将重点放在海外市场。
随着AI PC和AI手机的兴起,大模型也在逐渐扩展到更多的设备上。仿人机器人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下一个前沿,完全展现了具身智能的能力和优势。目前,早期采用者主要来自汽车行业,如蔚来和小鹏,因此最初的应用案例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领域。其他专注于仿人机器人的机器人供应商包括傅利叶、优必选和宇树。此外,物联网模组厂商也在积极测试大模型,希望利用AI模组的AI计算能力将大模型赋能到各种物联网应用中。
百模大战已经成为过去,但2025年的GenAI市场依然保持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