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在一次访谈中指出,“提高关税有积极效果”的说法是“欺骗性言论”。目前,市场普遍担心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会引发类似1971年尼克松时期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元可能面临历史性的挑战。
被誉为“新美联储通讯社”的Nick Timiraos在周四的文章中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美国正在试图推翻自己建立的全球贸易体系,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他指出,如果这些关税政策长期执行,其影响可能与1971年尼克松总统放弃金本位制的决定相媲美,后者结束了美国与二战盟友共同建立的战后金融体系。
奥纬咨询(Oliver Wyman)的副董事长Huw van Steenis在周末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历史相似性。当时尼克松让美元与黄金脱钩,实施了10%的进口关税,并引入了临时的价格管制。
Steenis认为,“尼克松冲击”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还导致了商业信心的丧失和滞胀的出现。尼克松的价格和工资控制措施彻底失败,导致了商品短缺,并推动了工资-价格螺旋上升。这一事件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严重通胀的关键因素。
Steenis表示,就像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一样,尼克松的措施也是为了迫使其他国家改变贸易条件,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时任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对尼克松的表述,与当前政府的贸易逻辑惊人地相似:
总统先生,我的理念是,所有外国人都想压榨我们,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先压榨他们。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资产配置转向黄金和实物资产以保值,企业和储户也越来越多地将活动从银行转移到债券市场。
随着美元指数从1月13日的盘中高点110.18点跌至100.10点,累计跌幅达到9.1%,投资者开始重新考虑他们的投资策略。根据Steenis的分析,1970年代“尼克松冲击”后的通胀痛苦促使金融行为和金融监管发生了巨大变化。
投资者将资产配置转向黄金和实物资产以保值。同时,企业和储户越来越多地将活动从银行转移到债券市场。从那时起,银行贷款在经济总借贷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简而言之,现代金融体系正是在1970年代初期形成的。
Steenis认为,我们现在可能正在目睹类似的市场转变。
一些投资者已经开始离开美国,市场正在重新评估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并处于快速的去美元化过程中。以往美元作为避险资产往往受益于市场波动,但目前美股、美债与美元同时遭到抛售,表明投资者正在对美国资产失去信心。
Steenis表示,尼克松为期四个月的征税或许有助于促进美元升值,但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对进口也未产生明显影响。然而,这一举措带来的经济冲击波却持续了数十年。甚至欧元的诞生也源于此。
Steenis表示,接下来是否会出现数字欧元或更深层次的欧洲资本市场仍尚未可知,但历史表明这一最新冲击的后果,可能也将持续多年。
Steenis还指出,在今天的超金融化世界中,债券市场可以比1971年时更快地迫使政治家改变政策。1971年,尼克松的关税通过史密森尼安协议在四个月后被取消,但今天市场反应可能更加迅速和剧烈。
值得一提的是,尼克松政府当时也对美联储施加了巨大压力,要求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来抵消冲击。
根据尼克松的演讲撰稿人William Safire的记述,政府通过一系列匿名泄密向时任美联储主席Arthur Burns施压,甚至提出扩大美联储规模,以便尼克松可以任命支持其政策的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