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再反轉:先是美國特朗普政府本月4日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並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包裹的關稅豁免;就在商戶們忙於應對大增的關稅成本之際,特朗普7日又簽署行政令,暫緩對郵政小包裹的徵稅。這讓中國跨境電商從業者的心態就像“坐上過山車”。
“從沒想過這麼大的國家把貿易當兒戲”蛇年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不少中美跨境電商行業的從業者剛剛返回辦公室,便趕上了一場風波。當地時間4日,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並取消800美元以下“低值貨物”關稅豁免。與此同時,美國郵政署也宣布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包裹。然而幾天內情況“突變”,最受商家們關注的“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包裹的免稅”政策被暫緩執行。“從未想過這麼大的一個國家能這樣朝令夕改,把每天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的貿易當作兒戲。”一名跨境電商從業者對《環球時報》記者感嘆稱。
在亞馬遜平台向美國銷售小型家具的商家顧濤8日向《環球時報》記者舉例稱,過去一些國內商家向美國消費者直接發送800美元以下的包裹不需要報關,無論品類全部免稅。一旦關稅豁免被取消,這些商品均將被課稅,並且稅率還上調10%,這意味著中國商品的競爭力將被削減。
不過,顧濤表示,身邊許多和他一樣的從業者認為,業務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這主要是源於商戶和電商平台間不同的合作模式。顧濤在亞馬遜平台開設的店鋪採取FBA(Fulfillment By Amazon)模式經營,商家將商品批量發送至亞馬遜運營的倉庫,在消費者下單後由平台負責完成訂單分揀、包裝和配送。在這一運營模式下,他每次發貨數量都是成百上千件,按照一般貿易形式出口,本身就不符合800美元以下小包裹的免稅條件,也不依靠這一政策獲得利潤空間。在美國新的關稅政策下,他預計銷售的商品主要是受到10%的加徵關稅影響,但憑藉產品本身明顯的性價比優勢,這一增幅屬於可接受範圍內。
除亞馬遜外,中國跨境電商平台Temu、Shein等也均有類似經營模式。例如在Temu半託管模式下,商戶需要提前在海外倉備貨,採取常規流程報關,此次受到的影響主要也是10%的關稅提升。與上述模式相對應的是商家自發貨,郵政小包是這一模式下將商品運送至大洋彼岸的主要方式之一。雅虎財經援引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數據顯示,借助該政策每年進入美國的包裹數量從2015年的1.39億件激增至2024年的13.6億件以上,占美國所有貨運量的90%。
有商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的新政確實會對商品成本產生影響,他們已經開始著手應對。在Temu上經營相機配件、自发货的商户韩先生曾给記者发来一张截图,上面是春節前美國用戶下的80多個訂單,他還沒來得及發貨。韓先生說,以銷售價約10美元的商品為例,他現在發貨的運費、掛號費、通關手續費和預收關稅加起來已經超過80元人民幣,相比之前提升約40%。同樣感受到變化的還有在Temu等平台採用全託管模式的商戶。在這一模式中,不少商戶本身就是工廠,它們專注於產品的開發和生產,以供貨商身份把貨交出去,銷售、運輸、配送均由平台負責,這一模式下的配送通常也採用小包直郵以保證交付的時效性。平台要求商戶盡量控製商品價格,但隨著新關稅政策實施,全託管商戶的利潤空間或遭遇挑戰。
依賴中國供應商的企業利潤將被沖擊“這兩天跨境電商同行交流的微信群裡十分熱鬧,大家都在討論如何調整定價、報關問題以及是否要轉型。”韓先生說,一些國外同行也表示,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變化十分突然且出現反复,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美國相關政府機構也在疲於應對新變化。據路透社7日報導,大量美國零售商和快遞公司對新政策感到困惑。“此時此刻,我們都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轉,嘗試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兩週後,我們可能會恢復正常。”跨境電子商務數據提供商“颶風商務”創始人馬丁·馬爾默說。
當地時間4日,美國郵政署短暫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包裹,這被不少美媒認為是一種政策突變帶來的“混亂”。另據美媒報導,政策的變化也一度導致全美各大機場的包裹海關清關出現擁堵。知情人士透露,截至2月6日,僅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就積壓了上百萬個包裹。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專家分析稱,如果每個包裹都必須經過檢查,那麼國際包裹進入美國的速度將會被極大放緩。巨大的檢查審核工作可能會使美國海關工作人員不堪重負。
風波期間,一些中國跨境物流服務商已經調整了收費標準。雲途物流、遞四方等企業業務人員向《環球時報》記者發來的收費信息顯示,自北京時間2月5日起,發送至美國的貨物將加收20元的報關手續費並預收30%的關稅保證金,實行“多退少補”的結算原則。不過,這些物流服務商8日已發布新的公告,宣布取消這些舉措。
上海一家跨境電商企業的員工徐女士告訴記者,春節前公司曾向美國發運一批貨物,當地時間5日在美國開始清關環節,貨物申報價值在60美元至130美元之間。然而,美國海關對一些貨物徵收的關稅甚至高於申報貨值,“這讓我們感到很離譜,還有很多同行都覺得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已經沒有可靠的標準。”
“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副秘書長、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於買家而言,如果800美元的包裹免稅政策取消,不單是影響跨境電商,一般貿易的小訂單樣品也會受到影響。關稅的增加直接推高進口商品成本,對於依賴中國等海外供應商的跨境電商而言,利潤空間將被大幅壓縮。
加速佈局海外倉與多元化出海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是中國的“玩具之都”,在當地經營玩具工廠的楊銘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周圍不少人這兩年都在擴展跨境電商銷售渠道。楊銘認為,隨著美國在相關政策上的反复,一些單純主打低價策略的中國貿易商和跨境電商平台可能需要更深度思考運營策略和自身競爭優勢,預計會有一些商戶轉向近期大力推廣的FBA和半託管模式,二者都依靠海外倉和美國本土的物流服務。
電商物流業內人士告訴記者,Temu近日已經推出一項新功能,即“一鍵搬運商品”,該功能支持同主體全託管店鋪下的商品一鍵發布至半託管店鋪。從去年開始,速賣通、Temu等跨境電商平台相繼推出半託管模式,該模式下基本由商家自主經營,平台只負責倉配物流,但商家要在海外備貨。
與半託管模式興起相對應的是商家對海外倉需求的激增。《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近期不少美國海外倉收到的諮詢量大幅增長,主要來自跨境電商從業者。近期國家政策也在支持海外倉的建設。國家稅務總局日前發布關於支持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發展出口退(免)稅有關事項的公告,決定對納稅人以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方式出口的貨物實行“離境即退稅”。
據商務部截至2024年6月底的統計,中國企業建設的海外倉超過2500個,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其中專注於服務跨境企業的海外倉超過1800個,面積超過2200萬平方米。有行業人士表示,在國際貿易環境日益複雜的當下,海外倉的作用或進一步得到放大。雖然建設海外倉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但這一模式讓企業在“出海合規”和“商品降本”之間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尤其是小包裹的頭程運輸由空運轉為海運,再轉陸路運輸,物流成本有望節省超70%,收貨時間也將縮短近半。
跨境電商業界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市場的多元化。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達到22.0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50%。其中,對東盟進出口增長9%。此外,中東地區也是跨境電商行業看好的新增長點。楊銘的企業從2023年開始嘗試擴展沙特等國的市場,他告訴記者,當地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覆蓋率都很高,並且年輕人多,喜歡嘗試新事物,接受跨境電商也很快,“特別是一些石油生產國的消費者頗有經濟實力。”據當地媒體報導,中東電商市場已經吸引了亞馬遜等大量跨境電商平台進入,以Noon為代表的本土電商也發展迅速。
曹磊表示,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一些挑戰和困難,但長期來看也將推動行業的整合與升級、加速創新和合作。對於跨境電商賣家而言,需要積極應對挑戰、把握機遇,通過優化供應鏈、提高運營效率、加強合作與創新等方式來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趙覺珵,文章來源:環球時報,原文標題:《面對美國政策反复,中國跨境電商怎麼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