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下午,一场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崧出席并发表讲话,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负责会议的主持工作。

与会者普遍认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推动力,其正以空前的速度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依托数据驱动和模型载体,逐渐演变为科学研究的加速器和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开启了科研的新纪元。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实现了真正的数据驱动;其次,拓展了知识探索的边界;第三,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发展;第四,极大提高了科研效率;最后,丰富了科研的参与主体。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数字鸿沟对普惠发展的限制,学科融合的深度不足,以及潜在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会议提出了三点建议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第一,实现包容普惠的发展,优化全球科研资源的配置与共享,让不同地区的科研人员都能参与到“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发展中来。第二,实现融合创新的发展,各方应探索人才联合培养、学科共建等合作方式,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第三,实现安全有序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在符合科技伦理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让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科学研究。

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首席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专委会顾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产业推进计划牵头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大数据和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叶杰平在现场发表了讲话。专委会主任委员、欧洲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教授、信息学院分布式系统研究部主任沙赫兰·杜斯塔;专委会主任委员、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计算机科学钦定教授、副校长、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温迪·霍尔通过视频方式参与了研讨。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深势科技创始人兼CEO孙伟杰;Hugging Face高级工程师王铁震;IBM大中华区开放创新社区主席陈宇翔;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群体基因组学首席科学家金鑫等来自科研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代表,就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研讨会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办,专委会产业推进计划联合牵头人单位阿里巴巴集团承办,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IBM和SAP协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成员、大会会员代表,以及来自政府部门、驻华使领馆、科研院所、企业的300余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会议。

本文内容转载自“网信中国”公众号,编辑:蒋远华。